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港人生活繁忙,日常飲食講求快捷,燒味、鹵味、紅腸等即食食物較受歡迎。不過,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聯同食物安全中心進行的測試發現,多達1/3燒味鹵味樣本的鈉含量偏高,以紅腸情況最普遍。
香港消委會與食安中心共抽查市面100款樣本,涵蓋10類燒味和鹵味,包括叉燒、乳豬、燒肉、燒鵝、燒鴨、豉油雞、鹵水鵝、鹵水鵝腸、鹵水鵝腎及紅腸,以檢測樣本的鈉含量。
結果發現,33款樣本超出“高鈉”水平、即每100克食物含逾600毫克鈉,包括全部的10款紅腸、7款燒肉、6款叉燒、5款鹵水鵝腎、3款乳豬及2款鹵水鵝腸。紅腸的平均鈉含量為每100克1000毫克;其次為燒肉及叉燒。至于鈉含量最高的一款燒肉樣本,每100克含鈉量達1400毫克,冠絕所有樣本。
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一般成年人每日的鈉攝取量應少于2000毫克,但以鈉含量最高的燒肉飯樣本計算,進食約170克燒肉飯,單計燒肉的鈉含量已達2400毫克,比每日攝入限量超出近20%。
她續說,叉燒汁和鹵水汁的鈉含量也非常高,每100克叉燒汁含1600毫克鈉,每100克鹵水汁含鈉量更達2200毫克。若在進食叉燒及鹵水鵝前,分別淋上叉燒汁及鹵水汁,叉燒的鈉含量將增加15%,鹵水鵝的鈉含量更大增近40%。若進食最高鈉含量的燒肉飯盒時再添加叉燒汁,更有可能超出每日攝入限量約50%。
消委會提醒市民,攝取鈉過多可引致心臟病、中風和腎衰竭等慢性疾病,促請業界改良制作過程及轉變配料,市民進食前亦宜不加醬汁。
香港食安中心首席醫生吳志翔表示,中心過去曾就港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來源進行研究,其中燒味及鹵味排行第6,故對本次測試結果不感驚訝。他解釋,因燒味及鹵味的醬汁添加了雞粉、魚露、豉油、蠔油等含較多鈉的調味料,故增加了食物的鈉含量。
本次測試亦有檢測各類燒味及鹵味的脂肪含量,發現5類樣本包括燒鵝、乳豬、鹵水鵝、燒肉及燒鴨的平均總脂肪含量,均超過食安中心所定的每100克含20克總脂肪的指標。其中以燒鵝及乳豬的平均總脂肪含量最高,分別為每100克含37克及36克,即可食用部分有超過1/3都是脂肪。
譚鳳儀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取2000千卡能量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少于66.6克總脂肪,若以總脂肪含量最高的燒鵝樣本計算,進食一盒約140克燒鵝飯盒,單從燒鵝攝取的總脂肪,已達每日攝入限量近80%。她提醒市民進食用前應去除食物的明顯脂肪,例如雞皮,以降低脂肪攝取量。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