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月8日消息 記者今天(1月8日)從陜西省市場監管局獲悉,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對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大力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做出全面部署,明確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措施》緊緊圍繞加強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從總的要求、落實“四個最嚴”要求、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推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實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和加強組織領導等11個方面,明確提出50條工作措施,并將48項具體任務分解到責任單位。
《措施》強調,要開展“十大行動”,推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實施。主要包括深入開展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專項行動,加強風險監測,系統開展食品中主要危害因素的風險評估;深入開展農藥獸藥使用減量和產地環境凈化行動,開展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工作,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開展獸藥抗菌治理行動;深入開展國產嬰幼兒乳粉提升行動,在嬰幼兒配方乳品企業實施良好生產規范、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成立陜西國家羊乳檢驗檢測研究中心;深入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嚴格落實學校食品安全校長(園長)負責制,實施“明廚亮灶”,對學校糧油等大宗原材料實行公開招標、定點集中采購,建立學校機關負責人陪餐制度等;深入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全面打擊“山寨”、“三無”、假冒劣質、過期等食品生產經營行為;深入開展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推進“明廚亮灶”工程實施,確保覆蓋率達到70%,并逐年提高;深入開展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行動,嚴厲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生產經營、非法添加和虛假宣傳行為,廣泛開展以老年人識騙、防騙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優質糧食工程”行動;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深入開展進口食品“國門守護”行動,將進口食品境外生產經營企業、國內進口企業等納入海關信用管理體系,加強進口食品安全監管,加強對食品走私相關重點敏感商品的風險研判和打擊力度;深入開展“雙安雙創”示范行動,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活動,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
《措施》要求,要建立最嚴謹的標準,加大食品地方品牌建設力度,加快陜西省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工作,建立企業標準備案公開承諾和事前公示制度。加大食品安全標準的解釋、宣傳貫徹和培訓力度,推動標準實施落地。要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嚴把產地環境安全關,實施耕地土壤環境治理保護重大工程,開展重點地區涉重金屬行業污染土壤風險排查和整治,嚴把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關和產地準出關和糧食收儲質量安全關。嚴把食品加工質量安全關、流通銷售質量安全關和餐飲服務質量安全關,持續推進實施食品風險等級評定工作,加強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監管,加強食品經營企業重點項目檢查和食品集中交易市場監管,強化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全面落實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所有提供網上訂餐服務的餐飲單位必須有實體店經營資格。要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落實“處罰到人”要求,開展打擊食品領域犯罪專項行動,推進食品生產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強化信用聯合懲戒。要堅持最嚴肅的問責,明確各級政府食品安全監管事權,壓實各相關部門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行業管理責任。依照監管事權清單,盡職照單免責、失職照單問責,嚴格責任追究。
《措施》明確,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格落實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和企業質量安全內控制度,全面推行精細化管理。全面推進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開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工作,推進肉蛋奶和白酒生產企業、集體用餐單位、農村集體聚餐、大宗食品配送單位、中央廚房和配餐單位主動購買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要深化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改革,實施質量興農計劃,調整優化食品產業布局,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推進陜西省千億級生態羊乳產業建設,著力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部門間溝通協作,防范監管失責缺位,深化綜合執法改革,加強執法力量和裝備配備。加強監管隊伍建設和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推進“互聯網+食品”監管,全面推進檢驗數據共享分析項目信息化建設,加快實現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要充分發揮抽檢監測作用,強化應急處置,積極開展風險交流,強化普法和科普宣傳,支持鼓勵社會監督,建立完善投訴舉報機制,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措施》提出,今年(2020年)初步建立基于風險分析和全供應鏈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全省食品生產企業基本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全省包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追溯“二維碼”標識加貼率達100%。農產品和食品抽檢量達到4批次/千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食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區域性、系統性重大食品安全風險基本得到控制,公眾對食品安全滿意度顯著提升,食品安全整體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相適應。到2035年,基本實現食品安全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產地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主要源頭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高,經濟利益驅動型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明顯減少。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風險預防體系與監管體系運行有效,食品安全狀況實現根本好轉,人民群眾吃得健康、吃得放心。(作者: 雷愷 張偉峰 王寶玉)
來源:央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