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辣條”是很多人喜歡吃的“小零嘴”,但在產品標準上一直有“地方差異”,有些地方把它歸為“膨化食品”,有些地方把它納入“方便食品”。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明確了“辣條”類食品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凡與此不一致的,應當于2020年1月31日前調整到位。
一統辣條“江湖”
曾經,全國各地區對于辣條的食品標準有著較大的差別,有的企業生產的辣條在本地符合各項安全規定,但在其他地區就面臨被下架。2016年11月24日,寧夏食藥監局官網發布抽檢信息表示,生產企業為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衛龍調味面制品因檢出甜蜜素,被列為不合格產品。如按照寧夏的地方標準,“辣條”為方便食品,不得添加甜蜜素,而依據河南省地方標準,“辣條”執行糕點類標準,允許限量添加甜蜜素。
2018年9月,當時的湖北省食藥監局發布的一條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顯示,衛龍、謝博士、小鵬食品、香鐺鐺、鐘芹輝等多款“辣條”產品被檢出不合格——均被檢出不得使用的添加劑。而作為“辣條”的龍頭企業,衛龍則回應稱,按照生產地河南省的標準,其生產的產品完全合格。
“辣條”的添加劑使用,到底應當按照河南省的要求,“參考糕點類、膨化食品類相關國家標準”,還是應當按照寧夏、湖北省的要求,“納入‘方便食品’進行管理”?當時一度引發辣條標準的“地方之爭”。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明確了“辣條”類食品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可謂一統了辣條標準的“地方之爭”,便于各地統一標準,進行更高效的監管。
辣條要倡導減鹽減油減糖
不過,比起標準的統一,大家更關心的是“辣條”能否擺脫不健康的形象,畢竟在2019年的央視3.15晚會上,曝光了部分辣條的衛生亂象,隨后湖南、河南兩地市場監管部門重拳打擊小作坊式的辣條生產。為了不影響小學生健康,甘肅等省份甚至要求學校200米范圍內禁售辣條。
因此,此次公告要求,“辣條”要倡導減鹽減油減糖,要求企業制定食品企業標準,降低調味面制品中鹽、脂肪、糖含量,提升產品營養健康水平。各地教育、衛生、市場監管部門要指導學校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
此外,地方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嚴格調味面制品企業的生產許可,加強生產企業、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的日常檢查和產品抽樣檢驗,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涉嫌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
來源:新民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