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臨,火鍋更加受歡迎。時下,一種不開火、不插電,只需要一瓶冷水,就能自熱的火鍋在“懶人”中間流行起來,但享用這種便捷美食的同時,應格外注意安全問題。前不久,家住山西太原市太榆路的趙女士在嘗試自熱火鍋時,不慎被燙傷,只好到醫院就診。(11月3日《太原晚報》)
對于喜歡吃、講究吃的吃貨們來說,“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美食不僅可以讓人們吃得更有品質,也能夠讓人們的心情更加愉悅和滿足。在冬天享用熱氣騰騰的火鍋,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一樁美事。“自熱火鍋”比在火鍋餐廳里消費更加經濟實惠,比傳統的家用火鍋更加方便省事,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不用鍋、炊具、餐具和火鍋底料、配菜,只需往“自熱火鍋”的盒子里加些冷水,利用發熱包加熱即可食用。在一個盛行工具理性的時代里,“自熱火鍋”極大地減輕了消費者的負擔,為“懶人經濟”增添了新的內容,成為“網紅商品”。
在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風險社會,如火如荼的“自熱火鍋”,同樣隱伏著危機。“自熱火鍋”看似神奇,實際上利用的就是發熱包和水的化學反應,利用的是“生石灰遇水發熱”的化學原理,發熱包的材料成本低并且很容易獲取。可是,一旦操作不當,“自熱火鍋”很容易引發燙傷甚至爆炸事件,給消費者帶來物質損失和身體、精神上的雙重痛苦與傷害。
一旦使用“自熱火鍋”的過程中發生意外,消費者維權卻并不容易。“自熱火鍋”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尚未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治理軌道——社會規范只是對普遍的失范類型進行了界定與約束,對日常生活中新出現的一些失范行為尚未覆蓋到,從而導致規范無法約束失范行為。“自熱火鍋”利用了社會規范的模糊地帶和彈性空間,讓消費者陷入維權困境。
雖然“自熱火鍋”售價不高,但銷量卻很大,那些受歡迎的商家依然可以“荷包鼓鼓”。自熱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導致不少資本都想從中分一杯羹;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不可避免會導致“自熱火鍋”以及自熱食品行業的“野蠻生長”。準入門檻低、缺乏產品標準、缺乏行業規范,“自熱火鍋”讓不少廠商都趨之若鶩,“沒有金剛鉆,也敢攬瓷器活”。
“自熱火鍋”沒有原罪,卻不能任其自彈自唱、孤芳自賞。一方面,要切實提升“自熱火鍋”的產品質量,強化產品標準,壓縮劣質商品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給公共空間使用自熱食品戴上“緊箍咒”。只有守衛了食品安全的底線,“自熱火鍋”的美食才不會被辜負;這不僅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是對市場競爭的凈化。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