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0月29日,教育部召開校園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主題發布會,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校園食品在安全基礎上,還要做到“食欲”和“食育”。
“吃飯的過程其實包含了很多對孩子的教育內容,這些細小環節中體現了非常重要的育人內涵。”王登峰表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飯菜不但要有“食欲”,還要在吃飯過程中進行“食育”。
“食育”指什么?王登峰稱,第一個方面,要讓孩子了解飲食的知識,包括每種食品、菜品的營養價值,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氣候條件下適宜吃什么食品;第二個方面,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孩子們學會健康知識,包括不喝碳酸飲料、不吃油炸食品、有節制地飲食等。第三,還要形成行動,包括如何領餐、集體用餐,吃完后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以及吃飯時如何進行交流等,都是對一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
王登峰稱,二十年前在日本小學學校的見聞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孩子們吃飯的時候,會把吃剩的骨頭和刺、油紙、皮筋和酸奶罐子分門別類地放到不同的地方……食育不僅僅是吃一頓飯的事情。”
王登峰表示,校園食品安全首先是基礎性,下一步要重點推進,把飯菜做得可口、讓孩子們喜歡吃,同時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在整個吃飯過程中,推進相關內容的訓練,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來源:新京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