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曝“貴州省黔西縣牛羊肉粉商戶串通集體漲價”的消息引發當地市民關注。據報道,黔西縣市場監管局等跟進調查,并作出處理,認定此番牛羊肉粉“任性漲價”背后系有商戶違規操縱。目前相關商戶已受到處理,黔西縣牛羊肉粉價格逐漸恢復原價。
根據媒體報道,在當地,過去一碗牛肉粉的價格單碗為9元,大碗10元,加肉再加5元;漲價后的單碗價格達到了10元,大碗12元,加肉還需多加7元。這意味著一份大碗加肉的牛肉粉,從15元漲到了19元,漲幅超過26%。考慮到黔西縣民眾的收入水平,這樣的漲價幅度引發當地民眾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并且,從媒體報道情況來看,雖然最終接受“行政告誡”處罰的只有兩家商家,但共同提價的商家多達幾十家,幾乎涵蓋黔西縣所有牛羊肉粉店。鑒于牛羊肉粉是很多當地老百姓日常食物之一,所以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出手,可謂贏得了民眾的一片叫好。
從網上流傳的當地牛肉粉店店長行業群的聊天記錄可以看到,的確有商家進行商討,呼吁集體漲價,還對牛肉的售價也進行了統一規定,這正是有關商家受到處罰的關鍵原因。作為價格早已充分市場化的餐飲行業,經營者完全可以自主定價,自行漲價無可厚非,但集體串謀顯然違反了價格法的規定。由于社交媒體工具的廣泛應用,這種以“店長群”形式存在的行業集體溝通非常普遍,同時也給“相互串謀、操縱市場價格”帶來了便利,當然,這也令市場監管部門的調查取證變得非常簡單。
認定串謀容易,但也必須考慮事件的實際影響、惡性程度以及背后的具體原因。事實上,相關價格立法的目的主要是預防和懲罰大規模的市場操縱行為,牛羊肉粉作為參與者眾多、不存在個別商家占據市場壟斷地位的行業,市場化程度非常高,很難說兩家粉館經營者就能實質性地實現對市場價格的操縱。考慮到近一年來的食品物價走勢,幾十戶牛羊肉粉經營者集體漲價背后,很大概率與生產成本增加有關。市場監管部門在對漲價行為進行定性和處罰時,有必要考慮這個因素。
也因此,從市場規律出發,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行為可能存在一定爭議。黔西的牛羊肉粉價格暫時穩住了,消費者可能獲得了一時的好處,但如果長期用非市場手段強行壓低牛羊肉粉價格,在原料漲價導致的成本上升無法消化的情況下,出現牛羊肉粉店經營不善、無力維持乃至閉門歇業是可以預見的,如此勢必令市場供應受到沖擊,屆時當地居民的飲食恐怕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來源:南方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