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的草莓、智利的櫻桃,日本的發酵豆制品、新西蘭的洋蔥等果蔬日前在于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果蔬大會上亮相。來自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等20個國家的代表,北京新發地市場等數十家果蔬流通商戶以及來自百果園、北京超市發、首航超市等百余家零售商們,直面消費升級中的全球果蔬市場,分享果蔬產業發展經驗,洞悉果蔬產業未來,為全球果蔬從業者提供探索方向。
進口水果井噴式增長
“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澳大利亞有44%的柑橘出口到中國,并且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我們希望未來在中國有更多的合作。”澳大利亞柑橘協會首席執行官jeff scott表示:“當前,澳大利亞的柑橘已經進入中國的一二級市場,未來我們還要打開中國的三級市場,以增加更大規模的柑橘出口到中國。”同樣,包括新西蘭、南非等參會國家代表紛紛表示,希望未來能夠出口更多的高質量水果到中國。
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進口水果量高達395.6萬噸,進口額55.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8%和29%。“中國水果市場仍屬于增量市場,中國水果人均消費量還很低,2018年,我國水果人均消費量為45.3千克,預計到2024年達到93.9千克。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潛力促使世界各地的果蔬進入國內。”北京悠樂果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柱說。來自海南的果蔬從業者趙君全也認為,國內消費者對水果的旺盛需求沒有改變,未來中國市場對進口水果的消費量仍將持續增長。
以榴蓮為例,2019年上半年,中國榴蓮進口創歷史新高,進口量達到35.8萬噸,進口貨值達到9.63億美元,同比分別大幅增長54.2%和53.1%。數據顯示,泰國榴蓮占據中國市場80%以上的份額,今年上半年,出口中國總值達4.25億美元,同比增長70%。自2003年10月1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框架下的第一個“零關稅”協議生效,中泰兩國取消了108種蔬菜和80種水果產品的貿易關稅,16年來泰國榴蓮出口中國總值增加了400多倍。而在泰國繼續保持其在中國榴蓮市場的主要地位之外,東南亞地區其他榴蓮生產國也在努力擴大其在華份額或取得中國市場的準入資格。
如今,南北半球果蔬實現互補。在10月份到次年2月份,國內大部分地區果蔬生產處于淡季,而南半球的一些國家處于果蔬旺季,出口到中國無疑可增加當地果蔬從業者的收入,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農產品貿易伙伴,也是增長顯著的主要市場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澳大利亞對華出口幾乎翻了一番,從2.85億美元增加至5.61億美元。
低價競爭向品質競爭轉變
2018年,我國進口水果量超過550萬噸,進口總額達到8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5%;出口水果額7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全年水果國際貿易逆差達到12.6億美元,我國水果進口額大于出口額。這給國內水果種植和生產商敲響了警鐘。
徐柱表示,國內水果產業化、規模化不足造成高邊際成本,降低了我國果蔬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水果包裝水平的不足和加工技術較低也是制約中國水果出口的重要原因。當前,我國注冊的水果包裝廠達到1209家,但大部分只是進行簡單的包裝,缺乏科學的采后技術處理。目前,國內僅有1%左右的果品經過清洗、打蠟、分級、包裝后投放市場。此外,果品產地預冷、冷藏運輸鏈的建立以及果品冷藏庫的建設與果品生產不相適應,制約著我國果蔬出口。
“相較世界知名的蘋果品牌‘紅蛇果’’粉紅佳人‘,國內蘋果品牌知名度低、附加值低,在出口價格上往往比國外低2元左右。”趙君全表示,國內蘋果出口企業品牌價值不明顯,以低價爭取客戶訂單為主,企業利潤微薄。另外行業機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整體來看,目前蘋果出口企業數量眾多,其中不乏一些投機者,直接影響了整個行業的規范性。“中國蘋果出口必須從低價競爭向品質競爭轉變,蘋果出口企業必須向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同時加強出口蘋果的包裝改進升級,降低包裝成本以及順應包裝環保的潮流。總之,品牌化、規模化發展是提高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有業內人士表示,應及時研發新技術、更換水果品種、在包裝上做新嘗試,結合消費者需求,打造國際品牌,提高國內水果品牌的世界競爭力。
來源:中國食品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