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吃螃蟹的時節,螃蟹券開始熱銷。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經銷商印刷2000張面值500元的蟹券,400元賣給企業采購人員,企業采購人員拿去送禮,收禮者以250元的價格賣給回收者,回收者再以300元的價格賣給經銷商,經銷商回購螃蟹券每張賺100元,輕松賺到20萬元。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精明,以虛高價格發行螃蟹券,轉個圈,錢就到手了。
預售螃蟹券出發點本是便民,但倒螃蟹券性質完全不同。某些發行螃蟹券的商家無需起早貪黑找貨源,也不用擔心螃蟹生病壞死而折本,在一點腥都不沾的情況下,就完成了整個交易。“養蟹不如賣蟹,賣蟹不如倒券”,“紙螃蟹”淪為“紙上談兵”,就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螃蟹以橫著走聞名,沒想到的是,有些“紙螃蟹”也繼承了螃蟹家族的“優秀基因”,在市場上依然可以橫著走。
有人說,讓螃蟹爬上禮券,從現貨變為期貨,是有利于螃蟹市場發展繁榮的新經濟形態。其實,不止一位經濟學家對“禮券經濟”發出警告,因為表面看上去很繁榮,但暗藏很大的危害,包括公共利益的犧牲、公共財產的流失等。邏輯很簡單,一旦商家不用飼養螃蟹,通過金融手段就可以賺取大量資金,螃蟹價格被不斷抬高、假貨充斥市場等惡果最終只能由消費者買單。有消費者稱,去年買的螃蟹券,9月至12月預約一直是滿的,提不到貨,前幾天又試了試,說要等到12月,就是騙子;有的“紙螃蟹”,商家說好4兩一個,收到時只有2兩,商家一會兒說有損耗,一會兒說螃蟹會吐水。大閘蟹玩起“證券化”,無怪乎網友感嘆其中“套路比陽澄湖還深”。其實,不是螃蟹有損耗,而是被虛高;不是螃蟹會吐水,而是商家在吹泡泡。此外,因遺忘螃蟹券而錯過提貨的消費者也大有人在,廢紙一張的結果對于蟹券商家來說,更是白賺的利潤。
更讓人擔心的,是禮券變相提供了腐敗空間。中央八項規定出臺這么多年,各級各地都在嚴查違反規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但商家到現在還以“送領導”為廣告語,因公款購買、個人收受大閘蟹等禮券被曝光者也屢見不鮮。各地紀委在中秋國慶前紛紛發出通知,“嚴禁公款購買贈送節禮、違規收送禮品禮金,特別是收送禮券、代金券、購物券、購物卡、大閘蟹券、月餅和名貴特產”等表述,足見大閘蟹券、月餅券對黨風政風的危害。
“紙螃蟹”橫行,不明就里的消費者應當有所防范,免得被夾傷。市場監管部門面對暴露出的問題,不可無動于衷,任其坑害消費者權益、傷害產業和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各級紀委也要加大監督力度,把圍繞“紙螃蟹”產生的作風和腐敗問題查處到位,誰明里暗里縱容“紙螃蟹”橫行,就要公開曝光。
螃蟹綁上繩子,就不會橫著走;“紙螃蟹”橫行,違背市場規律,侵害消費者權益,也要給它綁上一根監管的繩子。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