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在臨泉縣迎仙鎮秦寨村,農技推廣員趙偉每天都在這里觀測記錄新品小麥“皖墾麥0622”的長勢,指導農民科學做好后期管理,為小麥灌漿期制定合理的植保措施。“通過技術指導,幫助農民科學田管到位,可以實現千粒重增加3到5克,畝增產50-70公斤,為今年夏糧豐收打下一定的基礎。”趙偉說。
向科技要糧,是秦寨村實現增產增收的密碼。今年,秦寨村種植了6個新品種的優質小麥,小麥精品率達到了100%,加上農技人員一對一的技術指導,村民對今年夏糧豐收充滿信心。
盡管小麥已經進入生長后期,但這段時間,種糧大戶和各級農技專家一點兒也沒松懈。“通過技術人員的指導,我們按照科學的辦法去田管,從目前來看,小麥赤霉病防治、灌漿等各方面效果非常好,估計今年畝產要在1200斤左右。”迎仙鎮秦寨村種糧大戶秦效海告訴記者。
目前,全市750萬畝小麥已進入灌漿期,總體長勢較好,夏糧豐收在望。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地在糧食生產中不斷加大新技術、新品種應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配套綠色、節本、高效的生產技術,力保糧食豐產豐收。
深入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我市多年來保持了糧食生產形勢穩定,持續領跑全省。去年來,各地全面落實“三推”“三節”等農業綠色增產技術,大力開展綠色增產技術示范,39個省級糧食增產模式示范片(村、場)平均單產均比全市平均高15%以上,50余萬畝核心示范區糧食單產比全市平均增產10%以上。太和、界首被確定為省級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
藏糧于技,服務先行。前段時間小麥“一噴三防”,可把潁上縣半崗鎮的種糧大戶謝保蓮急壞了:自家承包了千余畝地,農村青壯年都外出了,光靠零散找些人來打藥,可能會錯過最佳打藥期。正在發愁的時候,縣里組織的無人機噴防小隊到來,解決了謝保蓮的燃眉之急。“比我們以前輪式打的還好,像我1000多畝地一天就噴完了,還是政府拿錢免費給我們噴藥。”
謝保蓮享受到的是潁上縣今年推出的春季惠農套餐服務“大禮包”,這個“大禮包”包含了送技術、送政策、送服務三個部分,“真金白銀”助力糧食生產。“送技術,我們組織了全縣289名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心貼心服務;送政策,我們整合4250萬元資金,用于小麥‘一噴三防’和綠色生產等;送服務,我們組織全縣100多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廣大農民提供機耕、機播服務。”潁上縣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
今年,我市圍繞全面提升農業供給質量,通過強化技術支撐等,加快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持續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范,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配套應用,提升糧食生產的品質和效益。
5月,界首市泉陽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內的馬鈴薯喜獲豐收。“示范園占地4000畝,其中大棚土豆2000畝,畝產5500斤左右。今年地頭收購價是每斤一塊一,一畝地的收入可以達到五六千元。”安徽豐絮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艷斌說。
“界首馬鈴薯”已成為界首特色優勢產業,隨著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實施,當地馬鈴薯產業迅速壯大,已涵蓋了轄區內的18個鄉鎮街道,去年被評為首批安徽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馬鈴薯等糧食產業的提質提效,給當地農民帶來了良好收益。
今年,位于泉陽鎮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內的豐絮公司,與中化現代農業強強聯合,引進了“煙薯25”脫毒紅薯,采取馬鈴薯和紅薯的輪作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馬鈴薯收獲以后,我們準備種植烤薯型紅薯,依托中化農業銷售平臺,將基地的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獲得更大的效益。”蘇艷斌表示。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將加快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做大做強優質小麥、優質稻米、優質馬鈴薯等產業。在潁州、潁東、潁上、阜南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在界首、臨泉、阜南開展馬鈴薯綠色高產高效模式攻關示范,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動農民持續增收。
來源:阜陽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