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廣東 近日,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就河豚魚發出消費警示:河豚魚是一種有劇毒的魚類,河豚毒素是耐酸耐高溫的動物性堿,為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中毒后出現口、唇、舌尖、手指輕微麻木等早期癥狀,隨后出現嘔吐、步行困難、言語困難,進而出現血壓迅速下降、呼吸困難,直至意識消失,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近期是河豚魚產卵季節,此時的河豚毒性最強,也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發期!大家切勿誤購、誤食河豚魚!
河豚魚,在廣東地區又叫做“雞泡魚”“氣泡魚”,身體短而肥厚,體形長、圓,頭比較方、扁,體背、側面的斑紋隨種類不同而各異;眼睛內陷半露眼球,上下齒各有兩個牙齒,形似人牙;一般體長70~300毫米;體表生有很細的小刺,一旦遭受威脅,就會吞下水或空氣使身體膨脹成多刺的圓球。
食用野生河豚很容易因加工處理不當導致中毒。據了解,河豚毒素(ttx)是一種生物堿,是自然界發現的毒性最強的神經毒素之一,0.5毫克就可能致人死亡。河豚中毒者一般在食用河豚后10~45分鐘就會出現中毒表現,也有人延遲至3小時后發病。
警示提醒消費者在選購時要仔細辨別“跳跳魚”(彈涂魚)、筍殼魚和河豚魚。三者樣貌相似,但無毒和有毒有天地之別。三者混同的情況時有發生,各水產店鋪、餐飲店在進貨時要格外注意辨別,并嚴格落實索證索票制度。
“跳跳魚”、筍殼魚和河豚魚三者外形極為相似,不易區分。“跳跳魚”的魚眼突出并能轉動,吻尖;魚體藍褐色或灰棕色,腹部白色,魚體側上部沿背鰭基部有6~7條灰黑色的橫紋,體液粘液相對較多。筍殼魚的體形略延長,粗壯,前段呈圓柱形后部稍扁,嘴角下斜,與眼同寬;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鱗片呈梳齒狀,有四圈黑色斑紋,腹部的顏色較淺,體表的顏色會隨著周圍水質和環境而變化。
警示提示:一是河豚魚屬于《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禁止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令禁止食品經營者經營和銷售河豚魚。二是食品經營者要嚴格執行國家法律和相關規定,以對公眾生命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自覺做到不銷售、不購買、不捕撈和加工制作河豚魚。三是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對河豚魚及其毒性的認識,消除“吃河豚”的僥幸心理。在沿海地區特別是在海灘附近不要撿食廢棄的魚,不要到路邊或市場上買不認識的魚類。四是如發現有人誤食河豚魚后,應第一時間送至醫院,期間可通過刺激咽喉壁誘導催吐,及早排出體內毒素。五是如發現食品生產經營者銷售、采購和加工制作河豚魚的,及時撥打12345進行投訴舉報。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