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雨水充沛,是菌類生長期。每年,我區都有市民因誤食毒蘑菇而中毒的情況發生。昨天,寧波市鄞州區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切勿隨意采摘、購買和食用野生蘑菇,避免發生中毒。
付先生是貴州人,現住橫溪鎮。春節回寧波之前,家人特意讓他把自己采摘制作的野生蘑菇干帶回寧波,既可以解饞,也可以緩解思鄉之情。“在老家,家家都在山上采摘野蘑菇,并洗凈曬干,用來做菜,味道確實不錯。”
近日,付先生想著讓家人嘗鮮,把從老家帶來的野蘑菇干洗了洗,和豬肉煮在一起。開餐后十分鐘,付先生突然出現了腹痛、嘔吐的情況。付先生本以為是當天中午吃的東西不干凈,就沒放在心上。不料,在一個小時內,妻子、女兒、兒子相繼出現了同樣的癥狀。“我一看情況不對,趕緊聯系親戚送我們到明州醫院就診。當時,一家人肚子疼到站都站不穩了。”付先生告訴記者。
明州醫院的急診醫生接診后,仔細詢問了病情及發病經過,高度懷疑付先生一家是誤食毒蘑菇,導致食源性中毒。經過洗胃、導瀉及對癥治療,付先生一家現在已經出院。出院前,醫生叮囑付先生一家,如有不適,要立即就醫。
明州醫院在救治病人的同時,向區疾控中心進行了報告。區疾控中心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趕赴醫院、患者家中進行調查。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患者臨床表現、可疑食物,認為此次事件為誤食毒蘑菇引起的急性中毒。
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野生蘑菇由于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作為一種天然食品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由于市民區分不清食用蘑菇和毒蘑菇,每年因誤采誤食毒蘑菇而導致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此次事件中,付先生一家所食用的蘑菇即為其家人自行采摘制作的野生蘑菇干。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尚無治療毒蘑菇的特效藥,唯一的辦法就是早治療,臨床治療為對癥支持治療及臟器支持治療。常見的毒蘑菇中毒癥狀類型有4種,分為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毒蘑菇種類不同,其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也不一樣,所引起的中毒癥狀非常復雜。“付先生一家中毒以胃腸炎癥狀為主,及時就醫后得到了緩解。可是,廣大市民千萬不要有‘胃腸炎型蘑菇中毒不會致命’的錯誤想法,一些鵝膏菌等劇毒蘑菇所含的毒素最初也能引起胃腸炎型癥狀,后期才會出現致命的中毒癥狀,如急性肝損害、腎衰竭等。”
區疾控中心提醒,如果市民誤食毒蘑菇,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急救,即使癥狀緩解,也要在醫院觀察一段時間,以免錯失搶救時機。此外,凡食用過同樣蘑菇的市民,無論是否發病都需立即到醫院進行檢查,剩余蘑菇應留存以供檢驗,方便進一步查明中毒原因。“中毒者要立刻進行催吐(孕婦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可先讓誤食者服用大量溫鹽水,每次5毫升至10毫升,然后用手指刺激咽部,促使嘔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作者: 高波 王莎
來源:鄞州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