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事件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重視。從最初的雙匯發展(000895.sz),到近期集體”入坑“的三全食品(002216.sz)、科迪速凍,上下游的豬肉制品企業均現”中招“代表,旗下部分產品紛紛被檢出非洲豬瘟污染。2月18日晚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表示,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要求豬肉制品生產企業要進一步做好非洲豬瘟的防控。
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指出,從近期各公司關于旗下產品涉嫌檢出非洲豬瘟的公開說明上可以看到,上下游檢測不足是問題的關鍵,從而導致產品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另外,有專家雖然稱此次豬瘟疫對人類沒有危害,但是消費者還是會對涉事產品產生抵觸心理,無論產品是否出自涉事企業,都將會影響豬肉行業、豬肉制品生產企業的業績和發展。
三全、科迪”陷身“豬瘟疫
2月18日晚間,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稱,針對媒體報道的水餃等豬肉制品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問題,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已要求相關企業立即追溯豬肉原料來源并對豬肉制品進行處置。兩部門已派出聯合督查組調查核實相關情況,要求豬肉制品生產企業進一步加強對豬肉原料的管控,落實檢驗檢疫票證查驗規定,完善非洲豬瘟檢測和復核制度,防止染疫豬肉原料進入食品加工環節。
同時,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要求各地全面落實防控責任,強化防控措施,規范信息報告和發布,對不按要求履行防控責任的企業,一旦發現將嚴厲查處。
而本次事件的”導火索“是三全食品所生產的灌湯水餃點燃。2月14日,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詢問三全食品的灌湯水餃被檢出非洲豬瘟是否屬實。次日,該公司對此進行回應,稱該事件公司已關注,截至目前(回應發出前),公司沒有收到相關權威部門的通知,同時,公司也將進一步核查此事件。
據了解,三全食品的灌湯水餃在湖南湘西、甘肅酒泉兩市抽檢出疑似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疑似批次包括20190113h的1000g灌湯豬肉水餃、20181111h的500g灌湯豬肉香菇水餃、20181129h的500g灌湯豬肉芹菜水餃。
不僅如此,還有消息稱包括三全食品、金鑼、科迪速凍等在內的11個廠家的40批次產品樣品均被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
藍鯨產經記者分別致電科迪速凍和科迪集團,但是相關工作人員均未對此事作出回應。隨后,記者多次致電金鑼總裁郭維世并發送采訪提綱,截止發稿亦未收到回復。
2月18日早間,三全食品發布公告稱,三全食品已第一時間將相關疑似批次產品從各銷售渠道全部封存。并且,三全食品所用豬肉均來自優質合規供應商,對每一批次的原料豬肉都有溯源系統,且每批到貨均包含國家相關部門出具的該批次《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等證明,運輸路徑也嚴格執行農業農村部的規定要求。
但是,顯然深圳證券交易所對這份說明并不是”很滿意“,18日午后便對三全食品下發問詢函。
深交所要求三全食品在2月20日之前,說明涉及產品被抽檢出非洲豬瘟病毒的時間、知悉上述事項的時間,以及截止目前三全食品已被下架封存產品的種類、數量、金額、后續處理計劃、相關會計處理;是否存在其他批次豬肉類產品存在非洲豬瘟病毒但尚未披露的情形;還要三全食品結合最近三年豬肉類水餃產品的銷售收入、毛利率等情況,評估上述事項對2019年度經營業績產生的影響。
有業內研究人員向藍鯨產經記者指出,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雖然對豬有致命危險,但對人沒有任何危害,屬于只傳豬不傳人型病毒,不會影響食品安全。但是疫情發展形勢嚴重,已經引起了消費者的恐慌,進而,對行業內企業的經營發展也將產生嚴重的沖擊。而開展豬肉制品病毒核酸檢測,可為防控溯源工作提供線索。
豬瘟沖擊下,誰的損失更嚴重?
雖然有”豬瘟并不會影響食品安全“的解釋,但是這場”瘟疫“早已引發消費者的抵觸心理,相關企業也遭受打擊。
藍鯨產經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三全食品2015年至2017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2.37億元、47.81億元和52.5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490.29萬元、3947.23萬元和7201.92萬元。其中,水餃的營收占比較高,分別占上述三年總營收的38.91%、38.22%和37.78%。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在接受藍鯨產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旦權威部門證實上述消息,三全食品將面臨多重考驗,在短期內相關速凍水餃產品將在各個渠道被大量下架,會對銷量產生巨大的沖擊,市場份額萎縮。供貨商、渠道商等對其信任度也會下降,相關產品的市場會被其他品牌替代。”同時,引發消費者恐慌對企業商譽的毀損,影響將是長期的,需要花費更大的代價重新俘獲消費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藍鯨產經記者在天貓和及京東已經無法搜索到三全食品涉事產品,而在淘寶平臺中,除該公司官方旗艦店外,依舊可以搜索到三全食品涉事的三款灌湯水餃。藍鯨產經記者在店鋪留言,詢問產品是否為涉事水餃,是否有下架計劃等,截至發稿前該賣家并未回復任何問題。
同時被豬瘟疫”拉下水“的還有前段時間忙著收購事項的科迪速凍。據了解,科迪速凍與科迪乳業(002770.sz)同屬于科迪集團,此前,科迪乳業欲以15億元收購科迪速凍100%股權,但是由于該筆交易被質疑涉嫌利益輸送等問題,迫于輿論壓力,交易于2018年11月份終止。在隨后的投資者說明會上,科迪集團董事長張清海表示:”公司(科迪乳業)承諾自公告之日起(2018年11月24日)1個月內不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1個月后,將擇機再次啟動收購科迪速凍相關事宜。“
截至目前,科迪乳業并未重啟收購計劃,藍鯨產經記者為了解豬瘟疫事件對企業的影響,以及是否會影響收購計劃向科迪集團發送采訪提綱,截至發稿亦未收到相應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安井食品因非洲豬瘟曾兩次發布風險提示公告,表示其全資子公司泰州安井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州安井“)生產的批次為2018112450t撒尿肉丸疑似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數據顯示,泰州安井2017年度生產撒尿肉丸0.9萬噸,約占公司及各子公司當年全部產量的2.56%。”上游豬產品原料的整體管控能力和該事件的后續發展,多大程度上影響到公司業績存在不確定性。“
有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指出,”非洲豬瘟對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損傷更大,因為事件可以很快的影響到涉事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比如此前安井食品的跌停。其次,事件對其業績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雖然有專家提醒,非洲豬瘟不會傳染人,但是消費者還是會抵觸,自然就會影響到產品的銷量。“
朱丹蓬直言,”豬肉供應商以及豬肉制品生產商屬于一條產業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產業鏈的上下游,誰能獨善其身?
既然是一條產業鏈條,那么上游企業自然也是無法獨善其身,而事實上,此番疫情的爆發正是始于上游企業。
藍鯨產經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非洲豬瘟疫在2018年開始侵蝕中國豬肉行業,最終是在一些個人養殖戶中出現,8月16日,雙匯旗下的鄭州雙匯屠宰場被封,拉開了豬瘟疫入侵上市公司的序幕。
2018年8月16日下午,一則由河南鄭州市政府發出的關于鄭州雙匯屠宰廠的《疫區封鎖令》在網絡上流傳。雙匯發展股價當日急劇下跌,收盤時股票跌停,一日之內,雙匯發展市值從821.59億元跌至739.43億元,蒸發82億元。
藍鯨產經記者發現,彼時,不僅被非洲豬瘟入侵的企業受到重創,甚至還牽連到尚未被入侵的生豬養殖公司。
比如溫氏股份(300498.sz)公開表達了疫情對業績的影響。該公司對外宣布,預計2018年業績同比下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39.5億元-42億元,同比下降37.79%-41.49%。該公司解釋稱,豬業務規模繼續增長,商品肉豬銷量同比增長17.1%,但是受上半年行業周期性低迷及下半年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全年商品肉豬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4.42%,商品肉豬盈利水平同比下降。
此外,藍鯨產經記者致電新希望(000876.sz)相關工作人員,詢問非洲豬瘟的影響,對方表示,非洲豬瘟對公司業績影響不大,公司在疫情較重的幾個區域的出欄銷售都很少。
此前,安井食品(603345.sh)出現非洲豬瘟時就曾表示,自身不屬養殖、屠宰類行業,為生產加工型企業,所處行業對非洲豬瘟檢測能力不足,即便豬產品原料的采購全部來自非疫區且索證齊全,也可能存在原料已被污染的情況。
”對于下游的加工企業來說,并不是沒有足夠能力,作為產業鏈上最重要的一環,需要將最后一關做好,安井食品的說辭,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朱丹蓬告訴藍鯨產經記者,上游養殖業的亂像與監管不力也會讓速凍行業的發展遭遇更大的危機。
三全食品在公告中指出,公司擁有完整的食品安全生產和溯源體系,除繼續要求豬肉合規供應商強化檢測檢驗外,也在進一步落實更好的檢測和控制非洲豬瘟的措施和辦法。
所以,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本次事件深究其根是由于上游原料提供端未檢測出非洲豬瘟,下游原料使用者相信上游供應商已經檢測,或者自身沒有足夠的檢測能力,便直接利用原料生產產品,才導致上下游企業都有疫情發生。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向藍鯨產經記者強調,此番非洲豬瘟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有可能會像2008年乳制品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一樣,沖擊到整個行業的發展,屆時行業內的企業需要花費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精力去恢復消費者的信心。
來源:藍鯨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