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銷講座使用的ppt、視頻等課件在哪兒拍的,有什么講究?門店銷售人員使用什么策略“套牢”消費者?……歷經暗訪、排摸、突破、取證多階段,耗時五個月,海曙區市場監管局查辦的浙江某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涉嫌虛假商業宣傳一案近日塵埃落定。和之前查的保健品門店不同,該案直搗保健品會銷“幕后操盤手”,是浙江省查處的首起集團性、有組織、有策劃從事虛假宣傳會銷活動的案件。
近日,海曙區市場監管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對該公司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罰款150萬元的行政處罰。
套路揭秘
案發
電腦回收站發現端倪
盯上保健品“幕后操盤手”
與之前查處的保健品會銷門店不同,海曙查處的浙江某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團公司浙江省總部,掌控浙江范圍內所有門店的加盟合作,是一家主要從事食品和保健食品經營的會銷組織策劃企業,公司不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商品,由門店以會銷模式向消費者銷售商品。
“這種案子直搗‘幕后操盤手’,很少見。”有著多年偵查經驗的辦案人員告訴記者,這個企業進入“視野”,始于去年8月。
當時,海曙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對轄區一食品商行的電子數據進行檢查時,發現商行使用的電腦回收站內有一份內容不實的講課視頻和課件,這個講課視頻中,講課人妝容精致、背景環境優良、內容邏輯體系完整。
經過偵查,執法人員將目標鎖定在該商行的供貨單位,也就是海曙區的這家公司。
查實
專業攝影制造精良
保健品課件和視頻有2000g
前期調查后海曙區市場監管局確定了突擊檢查方案,去年10月30日對該公司進行檢查。
檢查現場,執法人員發現該公司經營場所內有專門用于視頻拍攝的攝影棚,流水線制作產品宣傳授課視頻。根據不同商品制作不同系列的授課視頻和ppt課件,在每一系列中含有總天數不等、連續多天層層深入的教學視頻與ppt課件,各種視頻及課件材料多達2000g容量。
隨后,執法人員對2000g數據資料逐一查閱后,又實地深入各門店調查。經查實,自2017年1月開始,該公司及各門店以普通電子產品免費體驗、科普授課為噱頭,以贈送米、油、肥皂、礦泉水等禮品為誘惑,邀請老年人上門觀看由該公司策劃、拍攝、制作的視頻和ppt課件,主要向老年人銷售紅景天軟膠囊、松花粉片、牦牛酸奶粉等商品。門店在使用后,采取刪除視頻資料等手段逃避監管部門的執法檢查。
該公司在自制視頻及ppt課件中大肆鼓吹公司經營商品的效果功能,而實際銷售的商品均為普通食品及保健食品,沒有任何醫療功效。鑒于該案涉及區域范圍廣、影響人數眾多、經營數額巨大,情節嚴重,海曙區市場監管局依法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罰款150萬元的行政處罰。
麻痹
不講產品功效講成分
降低對象的警惕心
大肆鼓吹效果,但實際上只是普通食品,做的也不是一錘子買賣,長期開店還很少有消費投訴。這家公司是怎么做到的?記者昨天采訪了偵辦此案的工作人員,感嘆“保健品銷售通曉傳播學,防不勝防”。
“現在電視報紙都在講保健品虛假宣傳,聽課的人也不是傻子,不會馬上相信。”辦案人員審閱了2000g的視頻課件后發現,根據不同的商品,要準備20多天到40多天不等的對應課程,一節課45分鐘,前面都在講課,賣產品只在最后兩三天。
“前面幾節課介紹公司狀況,講保健品知識,還教老人怎么上網去查保健品批號。”辦案人員說,等鋪墊得差不多了,開始講產品。
“產品也不直接講功效,而是講成分。比如一款富硒產品,45分鐘的課中,只有5分鐘講產品,剩余40分鐘都在講硒功效,再比如紅景天軟膠囊,只講紅景天的中醫理論,功效作用。”
洗腦
本地老人現身說法
讓受騙對象覺得親近
除了課程設置和內容上打“擦邊球”有“內涵”,視頻拍攝也很“講究”。
“攝影棚很專業,用的攝像機和電視臺一樣,采訪話筒還有logo,老人一看來采訪都愿意說兩句。”該辦案人員介紹說,講課的都是小年輕,用普通話。“專業是專業,嘴巴也甜,可要和老人拉近感情,讓他們信服產品,必須得是說寧波話的本地人。”
“銷售對象是寧波人,現身說法的老人離得也不遠,比如在高塘門店播放的視頻中,接受采訪現身說法的老人是古林、集士港人,寧波話一出口,感覺很親切。”
定價
總價不超過三千元
通常情況下無人追究
課件和視頻很講究,產品價位制定得也很合適。
辦案人員告訴記者,定價一般是出廠價3倍,出廠價低的產品定價更高,比如幾十塊錢能賣到兩百多,幾百塊錢的產品定價一千多,總價不超過三千元。
為什么不超過三千?
“三千是老年人能夠承受的心理價位,兒女知道了,也不覺得上當受騙。”該辦案人員說,銷售人員承諾“不拆封可退貨”,所以門店開了這么久,接到的投訴并不多。
-延伸閱讀
自2018年8月起,海曙區市場監管局通過日常排查摸底、梳理投訴舉報、發動“銀齡”志愿者暗訪等方式,收集掌握當事人違法行為線索,實施精準執法,全面打擊各種形式的保健品非法營銷行為,先后處罰了7起典型保健品會銷虛假宣傳案件,罰沒款共計316萬。
記者查看這幾起典型案例發現保健品會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拉大旗做虎皮傍“權威”騙信任
去年5月查處寧波某貿易有限公司打著某報社名義開展“讀者文化節”,向參會的200多名老人推銷保健食品,實際上該公司與報社并無業務合作,未獲得報社授權認可。
2、借“免費體檢”推銷保健品
去年7月16日,海曙區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對寧波sl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在寧波某大型酒店的發布會進行現場檢查。經查,當事人利用紙媒、發放物資憑證吸引老人來參會,并享受“癌癥篩查尿液檢測”。隨后根據檢測結果推銷產品,實際上該產品是普通食品。
經查,癌癥篩查檢測沒有醫學根據,《防癌專刊》宣傳資料是通過淘寶定制。
3、營造名人光環打造“人設”賣產品
賣保健品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突出法人代表的專家、教授、行業名人的光環。
海曙去年查處的一個案子中,宣傳冊中,寧波海曙某貿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寧波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交通大學特聘講師、河南省中醫藥艾產業協會副會長“等。
據調查,該公司宣稱的集團及集團貿易有限公司均未進行工商注冊登記,經向共青團寧波市委證實,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從未被授予過”寧波市十大杰出青年“榮譽稱號,并非上海交通大學特聘講師、河南省中醫藥艾產業協會副會長。
來源:現代金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