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只剩下幾天了,大家都已收拾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并為新的一年做好了計劃和安排。在過去的一年里,發生了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事呢?“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和食品謠言是網民關注度最高的兩類信息,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2018年最受關注的十大食品安全謠言。
謠言一:白米飯是“垃圾食品”之王
2018年,一篇為“白米飯垃圾食品之王”的文章在網絡上瘋傳。文章稱:米飯幾乎不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只有淀粉和糖,是典型的高糖、高熱量、低蛋白的垃圾食品!
真相:先不說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否認了“垃圾食品”一詞,就算是單憑升糖指數高、含糖量高就認定白米飯是垃圾食品顯然是狹隘且不可取的。另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也不是單憑吃米飯吃出來的,主要還是由于營養過剩、營養失衡、運動不足等原因導致了糖代謝功能失調才會發生。
謠言二:隔夜水致癌不能喝
說法:燒開的水儲存過久,不僅會被細菌感染,還會產生亞硝酸鹽,亞硝酸鹽一旦大量進入人體,就會使組織缺氧,出現惡心、嘔吐、頭痛、心慌等癥狀,嚴重的還能使人缺氧致死。另外,亞硝酸鹽在人體內還能形成亞硝胺,促發肝癌、胃癌等。
真相:自然水中確實含有硝酸鹽,但通過水中的亞硝酸鹽致癌,還真不容易。一般人體對亞硝酸鹽的一次性安全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0.2毫克,如果你體重是50公斤,那么一次性攝入10毫克亞硝酸鹽是安全的。根據供水部門的日常監控,水廠的出廠水中亞硝酸鹽含量一般低于0.05mg/l,最高一般不超過0.1mg/l,而城市網管中的含量一般在0.4-0.6mg/l。顯然,要一次性喝足10毫升的亞硝酸鹽,常人是辦不到的,所以隔夜水致癌的說法,不可信。
謠言三:大蒜熗鍋會引發癌癥
說法:“大蒜熗鍋”這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烹飪方式,其實非常不好。因為,在熗鍋的過程中,大蒜會產生一種2a類致癌物——丙烯酰胺。最后得出“結論”大蒜熗鍋會引發癌癥。
真相:大蒜熗鍋確實會產生丙烯酰胺,但每1克的大蒜平均僅能生成0.2微克的丙烯酰胺。熗鍋時大蒜只是作為配料,一人份的菜中用幾克大蒜就足夠了,能產生的丙烯酰胺實在有限,根本不足以證明熗鍋把大蒜變為了“毒蒜”。
另外,土豆油炸會產生丙烯酰胺,咖啡烘培會產生丙烯酰胺,淀粉烘烤也會產生丙烯酰胺。所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在加熱到120℃以上時,都有可能產生丙烯酰胺。而且,熗鍋是為了逼出大蒜的香味,烹飪時間比炸薯條短得多,大蒜熗鍋的使用量也很少,如果真介意丙烯酰胺這個事兒,那么,比起大蒜熗鍋,更應該警惕炸薯條。
謠言四:吃小龍蝦得“哈夫病”
說法:小龍蝦生長在臭水溝,渾身都是寄生蟲,食用可能導致包括“橫紋肌溶解癥”在內的多種疾病。
真相:為了提高產量,現在的小龍蝦都是人工養殖,生活的地方可都是清潔水域,寄生蟲倒還真有。不過經過 60 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充分加熱,就能消滅寄生蟲。所以在食用小龍蝦的時候,一定要記得——燒熟吃。
謠言五:加熱的味精致癌
說法:谷氨酸鈉(味精)加熱到 120℃以上時,會產生焦谷氨酸,會致癌。
真相:味精的化學名是谷氨酸鈉,是谷氨酸與鈉離子的化合物,鈉離子就和食鹽一樣,而谷氨酸是一種人體非必需的氨基酸。當把味精加熱到120℃后,其中的谷氨酸鈉會轉變為焦谷氨酸鈉,這個物質對人體同樣是無害的。唯一的害處就是焦谷氨酸鈉沒有鮮味,菜也變得沒那么好吃了。
謠言六:早上金蘋果,中午銀蘋果,晚上毒蘋果。
說法:晚上到了,胃要休息。要是這時候再吃蘋果,會給腸胃消化造成負擔,對身體不好。
真相:實際上,人只要吃進去東西,消化系統就會開始“工作”,只要消化系統本身是健康的就能充分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只不過晚上活動量少,消化速度會比白天慢一些。也就說即便是晚上吃蘋果,同樣也能夠被機體消化吸收,除非你的消化功能有問題。
謠言七:食鹽添加亞鐵氰化鉀有劇毒
說法:國內食鹽添加的“亞鐵氰化鉀”堪比毒藥“氰化鉀”,也就是俗稱的砒霜。因此吃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巨大影響。
真相:亞鐵氰化鉀是一種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它是低毒物質,按照我國國家標準的規定,食鹽中的抗結劑以亞鐵氰根計含量不得超過每公斤10毫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專家委員會的評估數據,亞鐵氰化鉀要造成人健康上負面效應,至少每天成年人要攝入1.5毫克。
謠言八:吃醬油會變黑
說法:醬油的顏色偏黑,食用醬油會讓我們的皮膚變黑。
真相:黑醬油的黑色來源于焦糖色素,這并不是黑色素的成因之一。影響皮膚顏色的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紫外線因素和藥物因素,60%~70%的因素是遺傳。
謠言九:央視曝光17種巨毒食品名單
說法:某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轉】央視及各大衛視曝光17種巨毒食品名單》的文章,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真相:經查證,文章中羅列的食品安全信息,實為惡意篡改編造或是對舊聞翻炒的謠言,該謠言危言聳聽,以ps、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等方式制造謠言,惡意傳播已造成部分公眾恐慌。
謠言十:堿性食品更安全,酸堿體質說流行
說法:不同的食品會讓我們體內的酸堿值變成“偏酸性”或“偏堿性”,因此,可將食品分為酸性與堿性。另外,由于我們的血液是呈弱堿性的,所以“當血液變酸性就會對身體有害”。
真相:我們的身體,除血液接近中性外,基本是保持弱堿性的。ph值一直保持在7.4,上下變動的范圍不超過7.35~7.45。身體的ph值如果發生較大變化的話,會引起各種機能障礙,而我們的身體會對酸堿性進行調節。即使一直只吃被歸為“酸性食品”的食物,也不會讓體內環境變成酸性。雖然血液也有呈偏酸性的情況,但那絕不是食物的原因,而是由肺部或腎臟發生病變導致的。
來源: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