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市場監管局批準“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成立,這也是陜南首個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該示范點的建立,將在推廣保護經驗,強化后續監管,提升品牌效應,促進地標產品保護與地方經濟、貿易、文化、旅游、脫貧攻堅工作有機融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示范引領作用。
去年12月11日,為深入推進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開發工作,充分發揮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引領帶動作用,推廣保護經驗,強化品牌建設,延伸發展產業鏈,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助力精準脫貧目標實現,原陜西省質監局結合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現狀制定了《陜西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建設實施工作方案(試行)》。
紫陽縣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茶樹的地方,植茶歷史已有3000多年,被譽為陜西茶葉的根和魂。2004年,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產品通過原國家質檢總局審查論證。2005年,“紫陽富硒茶”在原國家工商總局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紫陽富硒茶”商標扶貧模式被選入全國商標富農和運用地理標志商標精準扶貧“十大典型案例”。
去年以來,紫陽縣以地標產品質量提升行動為主線,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將“紫陽富硒茶”省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建設,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一系列創建活動,促進了全縣地標產品保護、地標行業合作、地標產業發展等機制的不斷完善和有效平穩運行,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紫陽富硒茶”產品品質。
健全組織機構,完善規章制度。成立了以副縣長為組長,市場監督管理局、經貿局、財政局、農林科技局等10余個單位負責人及各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下發了《紫陽縣創建省級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實施方案》《省級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點建設優惠政策》《加強茶葉市場管理工作的通告》,進一步修訂了《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將地標保護示范點創建作為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文旅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科學培養人才,完善質量體系。重視茶葉技術培訓,先后邀請中科院茶研所、安徽農大等高校專家累計舉辦9期茶葉實用技術培訓,培訓職業茶農近500人,提高了紫陽富硒茶管護采摘、生產加工水平。在全縣茶企中堅持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自2013年以來累計培訓企業首席質量官28名,實施質量一票否決制,強化了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動企業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建立了34支茶園標準化管理專業服務隊,督促茶企(農戶)依據《紫陽富硒茶標準綜合體》規范育苗管護、采摘加工,實現從育苗到銷售全過程標準化管理;嚴格執行品牌、質量、標準、包裝、宣傳“五統一”管理機制,建立了紫陽富硒特產質量追溯系統。
做好農旅結合文章,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立足縣域經濟發展實際,創新性開展以“地理標志產品體驗之旅”“半畝茶園”模式為代表的農旅融合項目。目前已有50多位企業主認領,吸引近萬名游客到紫陽參觀體驗消費,促進了地標產業與鄉村旅游觀光、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機融合,提升了地標產品的綜合經濟效益。
做大地標產業基地,助力脫貧攻堅。以建設高標準、高起點茶園為目標,加強茶園綠色管控措施,升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鼓勵引導市場參與,推動茶園基地建設,實現茶葉加工設備改良升級。引導農戶積極參與紫陽富硒茶產業鏈,提供技術培訓、茶園管理指導等幫扶措施,組織茶企通過采取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勞務用工、訂單收購等措施,輻射帶動76個村4800戶參與到地標產業各個環節。
現如今,地標產業成為紫陽縣脫貧攻堅的“助推器”、鄉村振興的“發動機”。截至目前,紫陽縣擁有sc獲證茶企56家、小作坊248家、涉茶產業農專社192家,核準使用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企業27家,12萬人從事地標產業相關行業。2017年,全縣富硒茶產量達6282噸,實現產值11.44億元。作者:王梅 姜丹
來源:中國質量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