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初我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以來,截至11月22日,全國有20個省份47個市(區、盟)發生73起家豬疫情、1起野豬疫情,累計撲殺生豬60萬頭。已有7個省的24個疫區按規定解除封鎖,其中,河南和江蘇省的疫區全部解除封鎖。
11月23日,在農業農村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馮忠武稱,全國非洲豬瘟疫情呈現多點散發、趨于平穩、防控有效、總體可控的態勢。
他說,初步判斷,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仍是該病防控的關鍵時期,該病仍會呈現點狀散發態勢,隨著各地防疫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出現區域暴發流行的可能性不大。同時,在堅決落實現有防控措施,針對每起疫情打好攻堅戰的前提下,也要考慮防控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做好應對更加不利局面、打好持久戰的各項準備。
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副主任黃保續稱,非洲豬瘟是從國外傳入的,因為2018年之前,我國一直沒有非洲豬瘟。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傳入我國的非洲豬瘟病毒屬基因ⅱ型,與格魯吉亞、俄羅斯、波蘭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組序列同源性為99.95%左右。
通常非洲豬瘟跨國境傳入的途徑主要有四類:一是生豬及其產品國際貿易和走私,二是國際旅客攜帶的豬肉及其產品,三是國際運輸工具上的餐廚剩余物,四是野豬遷徙。
自從國內爆發首起疫情以來,已查明疫源的68起家豬疫情,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因異地調運引發的疫情共有13起,占全部疫情約19%;二是餐廚剩余物喂豬,引發的疫情共有23起,占全部疫情約34%;三是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生豬調運車輛和販運人員攜帶病毒后,不經徹底消毒進入其他豬場,也可傳播疫情。這是當前疫情擴散的最主要方式,占全部疫情約46%。
之所以疫情數量仍在不斷增加,馮忠武分析,與四個方面因素密切相關。
一是我國邊境線長,國際交流頻繁,境外疫情傳入風險持續增大。來自疫情國家的豬肉及其產品走私、旅客攜帶物、國際航班班列及其餐廚垃圾、野豬越境等均有可能從境外帶入病毒;
二是非洲豬瘟具有明顯的早期發現難、預防難等特點,該病潛伏期長,生豬感染后,可能在3周內不表現出臨床癥狀,但病毒可在這期間由這些尚不為人知的病豬及其產品,通過市場交易、屠宰、人員工具攜帶、長途調運、接觸傳播、餐廚剩余物飼喂等,多種途徑傳播病毒;
三是我國居民普遍喜食熱鮮肉,這就造成了大量生豬長途調運,同時車輛的消毒和經紀人的管理沒有跟上,由此引發疫情;
四是我國的生豬養殖中小散戶的數量還很龐大。這些散養戶生物安全條件差、措施不到位,且多有用餐廚剩余物(泔水)喂豬的習慣,傳入疫情的風險較高。
馮忠武提到,從外部環境看,境外非洲豬瘟疫情頻發,我國與疫區國家的人員交往頻繁,貨物貿易量大,加上非洲豬瘟的潛伏期長、隱蔽性強,再次傳入風險很高。從國內情況看,我們有2600萬小散養殖戶,養殖方式落后,生物安全防護水平低,生豬生產和消費在區域上不均衡,長途調運生豬及其產品的情況仍將長期存在,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難度。近期發生疫情省份特別是主產省還在增加,防控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工作極為緊迫。現在看根除這個疫情的國家,短的用了5年,長的甚至用了30多年,我們也要充分認識疫情防控的復雜性、長期性。
來源: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