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如何誕生的,汽車業對外開放從哪里起航,上海浦東開發區有哪些“全國第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創性的改革開放措施閃耀著首創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6月22日起推出專題報道,展現40年來的改革開放標志性首創案例。
上海迪士尼開園之前,19平方公里的度假園區里,工商、質監、食藥監、物價四個部門,對應四個所管轄,“群龍治水”,會不會最后變成“三個和尚挑水喝”?
幾經研究,上海決定在度假區設專門的市場監管所。園區內,越是特殊的大型設備,監管越嚴。最高峰時,迪士尼園區最多每天五萬人次用餐,上海通過綜合執法,打通各部門之間銜接上的空白,依靠中央廚房模式,加強源頭追溯,至今度假區沒有發生過食物不安全的投訴。
說起這四年上海市場監管分類綜合執法改革,上海市場監管工作黨委書記閻祖強表示,上海一直在探索。不過,2018年6月,上海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完成《上海市市場監管分類綜合執法改革》調查報告,這份報告給出綜合評估得分為85.2分(滿分為100分),這表明上海市市場監管分類綜合執法改革效果是明顯的。
先試點再推廣
市場監管體制改革,上海“蹄疾而步穩”。2013年9月,浦東新區作為首個試點區,率先拉開了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的序幕。次年1月,浦東新區正式完成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局撤三建一,重組為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并在各街鎮設立市場監管所;2014年底,上海將改革試點擴大到8個中心城區,并將價格執法檢查職能并入,形成“四個一”的改革模式。
2015年上半年,上海進一步擴大上述試點推廣到全市各區,在全市各區及各街鎮實施了市場監管分類綜合執法改革全覆蓋。這一年的12月,上海決定在浦東新區、徐匯區、嘉定區市場監管局,先行開展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將市場監管分類綜合執法改革由體制改革領域拓展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領域,增強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
2017年5月,中共上海市市場監管工作委員會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個省(市、區)市場監管工作黨委,將區級層面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延伸到市級層面,將行政體制改革拓展到黨政聯動改革。
2018年3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成立,標志著市場監管新體制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正式運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探索成果轉化為頂層設計。
改革打破部門格局
上海市社科院課題組,在2017年選取浦東新區部分企業、消費者、街道、村居委、區市場監管局干部等人群一千余人,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主觀評價數據,綜合評估得分為85.2分(滿分為100分)。這表明本市市場監管分類綜合執法改革效果是明顯的。
上海市社科院認為,這樣的改革徹底打破各區原有工商、質監、食藥監、價檢部門格局,組建市場監管局。通過機構整合,實現一個部門管市場,全市233個市場監管所,覆蓋各街鎮、各工業園區以及自貿試驗區、迪士尼國際旅游度假區、大型農貿批發市場等重點區域。
上海市社科院認為,通過體制改革,打破了監管領域長期存在的“分段管理”、“九龍治水”現象,有效融合了原工商部門的綜合監管、執法辦案優勢和原質監、食藥監的專業技能、技術支撐優勢,實現“一個部門”管市場,解決了多頂“大蓋帽”去管一個小商販的問題。通過重心下移,實現執法力量下沉一線,各區市場監管局內設機構(機關科處室)平均精簡了30~38%。監管重心向鄉鎮街道集中,將機關精簡人員全部充實到執法一線。根據統計,基層市場監管執法人員約占各區市場監管局人數的80%,比改革前上升了10個百分點;全市市場監管干部市、區、街鎮監管力量配置分別為0.6:2:7.4,形成金字塔型監管結構。
這樣改革有利于全項徹查、綜合執法,完善綜合執法機制,同時落實“放管服”改革,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比如,以往進口鮮牛奶,報關檢疫時間,起碼需要七八天時間,2018年5月,這個時間壓縮到3天:第一天擠奶“鎖鮮”,成品牛奶進入新西蘭貨站檢測,第二天上飛機,第三天在上海清關放行到達零售終端。
實現這一“驗放”模式,不僅取決于上海優化營商環境的大力政策,也得益于上海市場監管模式的改革。因為其核心,是將以往口岸查驗的工作,延伸到國外養殖廠,進行前置檢驗和后期監管。這也是上海海關、長寧區政府、市場監管局通力合作的結果。
來源:上海市政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