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可
試過排隊喝奶茶,排隊買面包,那你試過排隊吃泡面嗎?可不是火車上排隊等開水,而是實實在在地排隊在店里等位吃泡面。近日,網紅“泡面吧”在蘇州悄然興起,一家只賣泡面的小鋪,卻經常在用餐時段排起長龍。“代煮泡面”業務何以如此之火?昨日,本報記者前去一探究竟。
蘇州驚現“泡面博物館”
內有五六十種泡面種類
中午12點,記者走進位于十梓街的這間小店時,一撥客人剛離開,店內混雜著泡面的香氣。面館僅十幾平方米,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顯得很不起眼,但就是這么普通的小鋪,貨架上擺著五六十種世界各地的泡面,儼然成了“泡面博物館”。小店開業三個月,已經在口碑網站上頗具人氣。據90后老板徐琳透露,她自己本身就是泡面的資深粉絲,在一次旅行中見證了國外泡面主題餐廳的火熱,回國后便萌生了開店的想法。
環顧店內,除了六張桌子和一個簡易吧臺,霸氣的“泡面墻”占據了主要位置。墻上掛滿了在售的五六十種泡面種類,以韓國和東南亞地區的為主,其中不乏韓國“火雞面”“芝士面”、新加坡“番茄面”、泰國“冬陰功濃蝦面”等網紅款泡面。徐琳向記者介紹,自家泡面的售價在10元—24元不等,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自選套餐,在泡面中添加額外的配菜。4元的肥牛、肥羊、培根、蝦,3元的芝士年糕、魚豆腐、火腿腸,2元的娃娃菜、西紅柿、青菜……加上配菜,一碗泡面人均在三十元左右。
真實還原廣告圖
解鎖泡面新吃法
位于姑蘇區平江街道小公園社區一家小巷里的泡面館,也是同樣的營業模式。來自泰國、韓國、印尼、斯里蘭卡等地的四十多種泡面靜待食客挑選。店內的泡面根據辣度被分門別類擺放,不辣、微辣、變態辣,寬面、細面,硬面、軟面。店主還貼心地在包裝袋上貼上“肉很多”“料很足”等關鍵詞,滿足各路食客的需求。店主mike介紹,食客群體以80后、90后為主,但也有50后、60后帶著孫輩一起來吃。
95后食客孟恩惠將剛上桌的泡面擺好,拍照上傳朋友圈。只見泡面被擺在金色搪瓷碗里,配有同色勺、筷,面里加入了娃娃菜、心形荷包蛋以及小章魚狀的火腿腸,看上去非常誘人。“哧溜”一聲吸上兩口后,孟恩惠滿意地擦了擦嘴:“嗯,不錯,確實跟自己在家泡的面口感不一樣。”她坦言,之所以頂著烈日來店里吃泡面,是因為從小到大吃泡面都是紙盒子,正兒八經拿個小鐵鍋吃泡面還是頭一回。而且,一般的泡面里配料基本都少得可憐,在這里吃可以加各種配料,真實還原了泡面包裝袋上的廣告原圖,算是解鎖了泡面新吃法,實在過癮!
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注重儀式感和回憶殺
在85后食客李筱青看來,在這里吃泡面顯得更有“儀式感”,讓吃泡面這件事不再單一,給泡面添加了閨密聚會、聊天談心、自拍發朋友圈等附加值,符合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馮鳴是蘇州某飯店的資深pr,也是平江街道歷史街區社區民間小吃傳習所的成員。在他看來,“泡面館”的興起反映了新型消費群體的崛起,泡面在80后、90后眼里不再是“大人們”認為的“垃圾食品”,而是同漫畫、游戲一樣附著在他們青春回憶里的情懷單品,是小時候的味道。通過在一個狹小空間里大家一起哧溜哧溜地吸著泡面,聊著八卦,激發了大家潛意識里的情感共鳴。“賣回憶”成了這類“泡面館”的火爆由頭,尤其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吃東西更在意的不是“性價比”和“吃得飽”,而是“我喜歡”“我很潮”。
來源:姑蘇晚報 王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