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道,大豆產業的發展,不但事關種植結構的調優調活和農民增收,更與人民群眾的肉蛋奶、蛋白食品消費和糧食安全休戚相關。以科技創新振興國內大豆產業,提升大豆安全的掌控力,或許今年正當時。
今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多回合交鋒,將多年來進退維谷的國內大豆產業推到了臺前。
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9554萬噸,同比增加13.9%,創歷史最高紀錄。與此同時,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內大豆種植面積連續3年增加,預計今年大豆產量將達到1580萬噸。
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背景,給國產大豆產業的恢復和提振提供了良好機遇。相關專家認為,伴隨著居民膳食結構的調整,通過規模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科技創新提升單產和加工產值,價值鏈延伸反哺上游種植,完全可以帶動我國大豆產業的復興。
規模生產降成本讓種豆農戶有利可圖
研究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大豆平均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為3.16元/千克,高于美國的1.09元/千克。
相比進口大豆,單產低、種植成本高,一直以來都是國產大豆回避不了的“弱點”。
6月中旬,黑龍江北部大豆產區孫吳縣今年的大豆種植已經完成。孫吳大豆協會負責人劉民告訴糧油市場報記者:“孫吳地處黑龍江省第四、第五、第六積溫帶,比較適合種植成長期100天左右的大豆品種,平均畝產在250斤左右,最高不會超過300斤。近年來種植的品種很多,還沒有發現畝產特別高的品種。”據了解,黑龍江大豆平均單產與全國平均單產相比并不低,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30%~40%的差距。
黑龍江農科院研究員、原總農藝師矯江表示,黑龍江大豆種植分農墾和地方兩部分,農墾大豆平均單產明顯高于地方,2014~2015年兩年平均單產達到346.5斤/畝,已經高于世界平均值,并接近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
“農墾大豆高產的原因是實現了大機械作業和生產技術標準化,技術到位率高,抗旱澇災害能力強,穩產性好,實現均衡增產。農墾大豆種植面積占全省種植面積不到20%,地方大豆如果能全面實現大機械作業,就能大幅提升黑龍江大豆平均單產。”矯江對記者說。
黑龍江雙城市種糧大戶劉彩華今年種植了1萬多畝的大豆,近年來大豆單產也達到較高水平。
“雙城地處第一積溫帶,種植的都是做蛋白的商品豆,常年單產在350~400斤/畝。我們用專業農機統一機收、機種,種植效率高、出苗率高,收購時大豆破損率也低,不僅產量、品質有保障,也能降低一部分成本。”劉彩華說。
劉彩華同時表示,今年恢復大豆種植的通知比較晚,不少農戶通常春節前已經開始來年的春耕備種,未來大豆種植扶持政策如果能更穩定些,黑龍江恢復大豆種植的效果將更好。
黃淮地區的另一個農業大省河南,今年也承擔了大豆耕地輪作試點任務50萬畝,用于支持河南省擴大大豆種植面積。2017年河南省農業廳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大豆種植面積超過700萬畝。
河南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盧為國認為,恢復大豆種植,振興國內大豆,首先要讓種豆者有利可圖。
“我們補貼政策的最終目的是要種植者賺錢,進而才能形成規模化,有了規模成本才能降下來。目前國內大豆種植還比較自由無序,同樣的1萬畝大豆,在中國可能有千家萬戶來種植,而在美國可能就是1~2個農場主來種植。”盧為國表示。
重振國內大豆產業,種植業組織方式亟待變革,加工業也要切實發揮出帶動作用,農業信息的流通同樣要建立暢通的渠道。
“大豆生產者和加工者之間要有一個直接溝通的渠道,目前農戶和加工企業之間的溝通渠道就是糧食經紀人,但其不具備指導農戶分類種植、分類儲藏的技能。種植對接加工,以市場為導向、按企業需求種植,農戶種豆收益才有保障。”盧為國對糧油市場報記者說。
做強深加工加快發展產業經濟激勵種植
加工轉化是產業發展的引擎,提振國內大豆產業、恢復國內大豆種植,需加速大豆轉化、做強大豆深加工。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提出“支持主產區積極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帶動主產區經濟發展和農民增增收”。
從全球大豆加工來看,美國掌握著大豆加工制品的技術制高點,在全球大豆制品市場需求及生產格局演變過程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大型企業均設有研究機構。大豆加工企業規模大、效率高、技術先進、產品種類多、應用領域廣,adm公司、杜邦公司、中央大豆公司等十幾家大型企業加工量占全國60%以上。
反觀國產大豆加工,則存在專用性不強,產、加、銷等產業鏈較短,大豆加工科技創新能力弱,深加工程度低,新產品開發滯后、品種單一、應用領域窄、產品附加值低等不利因素。
國產大豆蛋白含量高,是優質植物蛋白源,大多用作加工豆制品、調味品,或者作為蛋白源用作食品加工。專家普遍認為,國產大豆產業應更加注重差異化發展,在滿足食用消費為主的特色發展道路上持續做強做大。
盧為國表示,目前國內豆制品加工企業普遍還是以小作坊為主,最近幾年開始出現規模化企業,為保證居民豆制品消費食用安全,各地都應鼓勵、扶持規模化企業做大。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連洲告訴糧油市場報記者:“強大的加工產業可以拉動大豆種植的發展。進口這么多大豆,無外乎轉化為油脂或者做蛋白源,這說明我們的消費需求是剛性的。只要消費需求不改,完全可以通過做強國內大豆加工產業,拉動大豆上游的發展。”從國產大豆的深加工來看,山東占據了國產大豆蛋白加工的半壁江山。“大豆蛋白加工產業價值鏈長、附加值高,能在提振大豆產業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江連洲說。
山東禹王集團是一家以國產大豆深加工為主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年加工大豆60萬噸,年產低溫豆粕40萬噸、大豆分離蛋白12萬噸。
禹王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大豆分離蛋白年產量為35~39萬噸,其中出口量約15~19萬噸。加工1噸分離蛋白大約需要3.6~3.8噸非轉基因大豆,按此計算,僅大豆分離蛋白加工就需要國產大豆140萬噸左右。
“為滿足加工需求,禹王在黑龍江省克東縣建立了260萬畝的國產大豆種植基地,禹城市的2萬畝示范基地也在擴建中。從國家層面應制定有益于中國豆農的‘中國大豆’戰略規劃,創建中國大豆產業商業模式,打造令國際市場信任的‘中國大豆’品牌,使‘中國大豆’及‘中國大豆食品’以差異化的品牌價值走向國際市場,這是中國大豆產業健康發展的必要的可行之路。”上述負責人認為。
隨著大健康時代的來臨,居民攝入肉蛋白和植物蛋白量正不斷發生轉變,植物蛋白攝入量的提高,也為大豆蛋白深加工產業繼續發展提供了契機。
江連洲認為,目前國內的蛋白食品消費量是逐年增加,植物蛋白的需求也很大,這對國產大豆產業振興來說是一大利好。
“消費者對植物蛋白需求在快速增長。以顯性蛋白市場來看,豆奶、植物蛋白飲料增長很明顯,比如豆本豆豆奶、植選豆奶,近兩年都在快速拓展市場。隱性蛋白方面,分離蛋白、濃縮蛋白、脫脂蛋白粉也越來越多的用于食品加工。大豆蛋白消費需求高了,國產大豆種植就能恢復,比如年消費大豆20萬噸以上的海天醬油,目前正在黑龍江建選專用品種、建大豆種植基地。”江連洲說。
產業做大了,企業增效了,大豆需求增強了,自然而然也就帶動了大豆種植和種豆農戶增收。
增品種、提價值科技創新筑“底氣”
大豆單產遠低于其他主糧,僅相當于小麥的1/3、水稻的1/4和玉米的1/5。中國進口的近1億噸大豆,相當于8億畝耕地的產量,占18億畝耕地總面積的40%。用進口大豆節約出來的耕地來種植相對高產的主糧作物當然是最合理的選擇。
科技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降低大豆種植成本、提高大豆單產、提升大豆深加工價值鏈,都需要科技創新來做支撐。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在大豆消費作為剛性需求難改的情況下,振興國內大豆產業,以科技創新提高大豆單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首當其沖。
“國產大豆單產水平的提升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我們所選育的‘鄭196’品種,從一個種糧大戶那里選擇種植比較好的一塊地測產,其產量達到341公斤,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單產成績。然而沒有大種業公司的推廣,我們這個品種的種植面積很難大面積種植,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在的效益,步伐還需要加快。”盧為國認為。
江連洲則表示,中美貿易摩擦,我們敢于把大豆這個我們的剛性需求作為首選武器,是因為我們有底氣。這種底氣來自于我們一直不斷在做大豆的育種、栽培技術的推廣、產業技術體系的構建,這種技術儲備、藏糧于技讓我們有快速恢復大豆種植的能力。
除了科研院所,用豆企業也在優質品種的選育上不斷前行。禹王集團為保證原料的可靠和安全供給,多年來致力于大豆的良種培育,現已培育出畝產800斤的大豆新品種。
有了好的品種,還需要強大的加工轉化能力,才能讓大豆種植效益得到有力的提升。
5月份,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技部聯合下發的《關于“科技興糧”的實施意見》提出,“堅持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相結合,提高糧食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糧食產業健康發展新動能”“推進糧油適度加工技術和深加工技術與產品創新,促進先進糧油加工技術產業化”、“強化玉米、大豆在營養健康、生物化工、生物醫藥等領域深加工技術應用。”一項技術可以創造一個奇跡。以科技興糧為抓手,全面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在主體培育、融通創新、關鍵技術、成果轉化上實現新突破,則是大豆價值鏈不斷延伸、產業經濟不斷發展的根基。
必須積極探索大豆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通過研發和創新,不斷培育大豆產業新動能,進一步提升大豆蛋白行業的附加值和創新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專家同時指出,大力發展大豆深加工產業,提升加工產品的價值鏈,也要注意差異化發展,避免一哄而上,導致產能過剩、行業利潤降低,進而傳導至上游種植環節的現象出現。
盧為國認為:“產業經濟是產業發展的龍頭,國產大豆產業的恢復或振興,需要大種業、大加工企業的帶動,國家要在宏觀規劃上有一個系統的指導。我們不能讓中國人做豆腐的大豆也由外國人來控制或提供。”習近平總書記6月中旬在山東調研時指出:“農業大省的責任首先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要把糧食生產抓緊抓好,把農業結構調活調優,把農民增收夯實夯牢。”大豆產業的發展,不但事關種植結構的調優調活和農民增收,更與人民群眾的肉蛋奶、蛋白食品消費和糧食安全休戚相關。以科技創新振興國內大豆產業,提升大豆安全的掌控力,或許今年正當時。
來源:中國水產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