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烏魯木齊將擴大垃圾分類試點范圍,在全市黨政機關及其所屬事業單位、學校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這是昨日記者從市城管委(行政執法局)市容環衛運行監管中心了解到的。
2013年,烏魯木齊在西北五省(區)率先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在34個小區試行生活垃圾分類。將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作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目標,抓住分類收集、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環節,深入發動、示范先行、以點帶面、建章立制,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穩步推行。
在試點小區之一的億和興苑小區里,記者看到,智能垃圾房、垃圾袋以及專業垃圾分類員、志愿者等配備齊全,經過五年的宣傳引導,該小區居民已可以準確地進行垃圾分類。
同為試點小區,水磨溝區雙擁社區黨委書記劉春艷說,幾年來,社區開展了不少活動,對垃圾分類進行宣傳、發起倡議,采取激勵措施,讓居民主動參與。目前來看收效很好,基本實現了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分類。
按照“市級統籌、區縣落實、協調配合、運行高效”的城市治理體系工作要求,我市逐步構建了垃圾分類分級管理工作體系,研究制定了垃圾分類規章制度,如《烏魯木齊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條例》、《烏魯木齊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管理辦法》、《烏魯木齊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等,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置體系。
市城管委(行政執法局)市容環衛運行監管中心主任卞小龍說,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目標要求還有差距,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垃圾分類試點的覆蓋面,按照“先易后難、先點后面”的原則,在全市機關、學校先試先行,從而引導居民自覺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推動這項工作積極有序開展。
隨著生活垃圾產生量的迅速增長,數量龐大的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將對人們居住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垃圾分類工作刻不容緩。烏魯木齊市作為西北五省區率先開展垃圾分類工作試點的城市,都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對此,記者采訪了市城管委(行政執法局)市容環衛運行監管中心主任卞小龍。
記者:我市從何時開始試點垃圾分類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卞小龍:我市自2013年開始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已經投入了5231萬元,選取了天山區、沙依巴克區等轄區內的34個小區作為試點。這些小區共配備智能垃圾房48座,監控系統48套,餐廚車及電瓶車27輛,垃圾桶近5萬個。每個小區都配有垃圾分類員、垃圾指導員、垃圾監督員,對市民沒有“分清楚”的垃圾進行二次分類。小區里分類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進行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由不同的車輛進行分類收運。其中“干的”垃圾被送到固廢綜合處理廠進行填埋,“濕的”部分送到餐廚垃圾處置廠,現在可以說,已經從源頭上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
同時,通過這幾年的宣傳引導,垃圾分類知曉率也得到了提高,我們有統計,從當初30%的知曉率現在已經達到了60%,市民的參與積極性也逐年增高。
另外,今年我市制定的《烏魯木齊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明確提到,2020年我市將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記者:我市垃圾分類工作有哪些亮點?
卞小龍:亮點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以學校為主的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們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一個孩子可以帶動3個家庭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同時將垃圾分類從孩子抓起,從小給孩子們普及垃圾分類的好處,養成垃圾分類處理的好習慣。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比方說《烏魯木齊市餐廚垃圾處理管理辦法》《烏魯木齊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等,這些制度的出臺對規范垃圾分類起了很好的作用,使垃圾分類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記者:你剛才提到2020年將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那么今后我們將怎么推動這項工作?
卞小龍:主要是抓住分類收集、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環節。今后,我們將垃圾分類更加細化,同時完善法規、制度,建立完善的前端、中端、末端的分類處置體系;繼續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廣大市民進行垃圾分類,提高市民知曉率;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持續推進垃圾分類立法工作等,切實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效管理和制度建設。
垃圾怎么分類?分類之后將會去向何方,又如何處理?下面就讓烏魯木齊晚報記者帶你了解一下一袋餐廚垃圾的旅程……
烏魯木齊市民梁曉英家住水磨溝區雙擁社區億和興苑小區。去年9月,她所住小區里的單個綠色垃圾桶換成了有三個窗口的智能垃圾房。從那時起,梁曉英家里也添置了2個垃圾桶,廚房里的1個放餐廚垃圾,客廳的1個放置可回收垃圾。
社區黨委書記劉春艷介紹,可回收垃圾包括紙張、塑料、金屬等,要放一起,扔進垃圾房的“可回收垃圾”窗口;茶葉渣、蛋殼、果皮、過期食品、剩菜剩飯等屬于餐廚垃圾,要扔進“餐廚垃圾”窗口;而廢電池、過期藥物、廢燈泡、殺蟲劑等是有害垃圾,要收集起來扔在“其它垃圾”窗口。
之前一袋生活垃圾里可能有爛菜葉、菜根,有酒瓶、易拉罐,還有廢舊電池或者沒用的溫度計。小區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后,垃圾袋里的東西就不一樣了。
吃過晚飯,梁曉英一邊收拾碗筷,一邊把剛才晚飯產生的垃圾倒進廚房的垃圾桶。這里面全是菜葉、蒜皮、骨頭等餐廚垃圾,沒有其它垃圾混在其中。
收拾完畢,梁曉英出門散步時順便拎上了這袋垃圾。
在小區大門不遠處,就是智能垃圾房了。梁曉英一靠近,垃圾房就播放起了語音:“文明行為從小事做起,請您把垃圾按標準分類……”
據了解,2013年8月,億和興苑小區被列為烏魯木齊市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2014年6月,市城管委(行政執法局)為小區配備了新的垃圾桶和足夠使用一年的垃圾袋;2017年9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區來了專業的環保公司,配齊了垃圾分類的各個設施,近一年來,累計分類餐廚垃圾14611.3公斤,可回收物5106.2公斤,有毒有害垃圾100.8公斤。
一袋餐廚垃圾在進入垃圾房之前,還得先過垃圾分類員冀晶晶的手。
“果核、堅果類果殼都是不可回收的,不能和餐廚垃圾放在一起。”冀晶晶一邊說一邊將袋子里的垃圾進行二次分類。
接下來,這袋餐廚垃圾就和其它伙伴一起靜靜地等待轉運司機的到來。
晚上11時左右,一輛白色的餐廚垃圾車來了。收運員在現場對垃圾進行稱重、檢驗,將垃圾桶放在車輛的特殊裝置上,扣上保險鏈后,垃圾桶沿著升降軌道緩慢上行。幾分鐘之后,這袋垃圾便置身于密封的車廂里。之后,它們被運到了大浦溝餐廚垃圾轉運站里。
每天,有超過300噸的餐廚垃圾在這里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在餐廚廢棄物微生物處理生產線,餐廚垃圾過餐廚廢棄物前處理區、發酵區、液態生產區、固態有機肥生產區的處理后,最終將變成可利用的有機肥料。
而“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則被運到固廢綜合處理廠,有的進行循環再利用,有的進行焚燒,這些被焚燒的垃圾還能發電,實現真正的“蛻變”。
評論:推行垃圾分類 用行動引導觀念改變
一堆散發著難聞異味的食品垃圾,只會令見者生厭,但如果把這些垃圾用于沼氣發電或堆肥,不僅有助于凈化環境,還能減少資源浪費。正因如此,為了讓這些“放錯位置的資源”重新歸位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許多國家都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的做法。
如何處理好垃圾資源再利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關乎著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面推動綠色發展,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這“五個體系”的提出,為我們推行垃圾分類工作指明了行動路徑和方向。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也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從一定程度上說,垃圾分類不只是簡單的物理拆揀,更是生產生活方式觀念改變的體現。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就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作為西北五省(區)率先開展垃圾分類工作試點的城市,烏魯木齊也在2013年,啟動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項目。這么多年過去了,盡管人們對垃圾分類概念的認識較以往提高了不少,但從推行的最終結果來看,不容樂觀。
垃圾分類重在培養人們的習慣,一旦這種習慣養成并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垃圾分類就不再是難事了。而這正是用具體的行動引導觀念的過程。
首先,要加大宣傳普及的力度。經過多年的宣傳普及,人們對垃圾分類的基本認識已經顯著提高。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垃圾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究竟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很多人仍舊搞不清楚。這就需要我們把宣傳普及的工作做得再細一些,再扎實一些。這也是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和生態文化體系的重要一環。
其次,要改造或增設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不妨可以從公共垃圾桶入手,進行更為精細的分隔。同時,推行家庭短期收集,定期分時段分類回收等方式,讓垃圾分類更科學、更便捷、更合理、更精準。把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落實得更具體,也讓生態安全體系更安全。
最后,要有制度建設做保障。事實上,加強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建設,確實會使垃圾分類更具可行性。以深圳龍華新區為例,龍華新區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建立了獎罰分明的“社區制度”:只要將垃圾分類后貼上二維碼投入相應垃圾桶內,就能獲得積分換購獎勵,反之,如果亂投垃圾,則會被記入專門的征信系統,此舉極大地保障了垃圾分類的有效實行,也體現了生態經濟體系建設的深刻內涵。
社會文明的遞進,總是生活習慣、社會意識、市政管理集體映射的結果。烏魯木齊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正穩步推進。從知曉率不斷提高,居民參與度顯著上升,到已經從源頭上實現了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雖然這一過程依舊很艱難,但我們堅信,只要積極邁出步伐,垃圾分類就能成為破解“垃圾圍城”的良方,就能成為推動居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生動實踐。
記者手記
政府先行 全民參與
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將其分好類,再讓其順利歸位,刻不容緩。
生活垃圾分類已經在首府試行了5年了,成效有,但卻有待提高。垃圾分類的關鍵不僅在于怎么丟垃圾,還在于全流程。要讓居民知道分類標準是什么,政府部門得積極宣傳引導,提高居民知曉率和參與度;此外,前端要分類,終端更不能放松,不能分好類的垃圾一上車又混在一起,要完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的每個環節。同時,還要鼓勵社會資本、專業化企業參與到垃圾處理的具體環節中,形成全流程的良性循環。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