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許 倩 通訊員/楊鳳英 馮稚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豬肉是市民餐桌上最常見的肉食品。今年春節過后,陽江豬肉價格持續下跌,1至4月份市場豬肉銷售均價同比累計下降6.6%,生豬出欄價格亦大幅回落,受到不少社會人士的關注。肉價的大幅波動對市民生活和市場穩定都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如何防止“豬賤傷農,肉貴傷民”,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有關人士建議,相關部門應完善生豬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提醒養殖戶調整生產計劃,同時延伸產業鏈,促進豬肉深加工,優化豬肉產品的市場供應結構。
生豬出欄價連跌,養殖戶嘆“越賣越虧”
據陽江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調查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后,4月份陽江豬肉環比下降3.8%,1至4月份累計下降6.6%,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下降0.23個百分點。其中,去骨統肉、豬瘦肉、排骨均呈下降趨勢,4月份環比分別下降4.9%、3.8%、2.5%。
國家統計局陽江調查隊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豬肉價格的走勢受周期性因素影響,每個完整的“豬周期”要經歷一個上漲期和下跌期。2015年二季度,陽江生豬出欄價格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直至2016年三季度,達到18.82元/公斤的最高峰后,價格逐漸回落。2016年四季度,受豬價持續上漲影響以及養殖戶規模化提升、產能恢復過度,豬肉供應市場趨向飽和,供大于求,全市豬肉價格進入下跌階段。
今年一季度,陽江生豬出欄價格繼續下跌至12.15元/公斤,環比下降18.2%,同比下降26.3%,價格已跌破成本價,導致不少養殖戶紛紛表示“越賣越虧,不賣更虧”。
需求疲軟供應充足導致豬肉價格低迷
據統計,一季度陽江豬肉價格同比下降5.8%。“消費需求疲軟是豬肉價格下跌的因素之一,加上環保因素加速養殖規模化進程,生豬養殖集約化程度提升,豬肉供給量仍然充足。”國家統計局陽江調查隊有關負責人預計,陽江短期內豬肉消費價格與生豬出欄價格仍將持續低迷,在成本線以下運行。
該負責人分析,今年春節前豬肉消費高峰期過后,豬肉消費市場趨于平淡,消費需求較節前出現明顯下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飲食更加注重膳食均衡,豬肉的需求量被水產、禽蛋、蔬菜瓜果替代而削減,豬肉需求逐漸進入節后階段性疲軟期。
另一方面,日益攀高的環評壓力推進了養殖規模化進程,養殖集約化也從供給端保障了豬肉的充足供應。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關閉禁養區養殖場188家,治理禁建區養殖場117家。陽江一家生豬養殖場負責人說,其2017年的環保投入成本高達200萬元。面對高額的環保費用,大量散戶退出養殖行業,養殖規模化進一步提升。近年來,隨著一些集團化養豬企業進駐陽江,生豬養殖的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生豬養殖的生產效率、飼養水平和對疫情的防控能力不斷提高。
國家統計局陽江調查隊有關負責人指出,二季度天氣漸熱,豬肉消費需求依舊疲軟,而一季度大型生豬養殖戶存欄量自2016年二季度以來首次出現環比上漲,加上一季度豬價暴跌,部分養殖戶惜售壓欄,供大于求的局面未改,豬肉市價將持續低迷。
建議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延伸豬肉深加工鏈條
實際上,“豬周期”的難題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存在。作為世界上生豬出欄量最大的國家,我國市場規模超萬億元,長期以來,我國生豬產業深受“豬周期”困擾,價格波動較大且頻繁。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我國生豬價格形成4個較明顯的周期,價格從波谷到波峰上漲幅度分別達65%、183%、113%和83%。生豬價格上漲容易引發養殖戶加大投入、新養殖戶蜂擁入市的“羊群效應”,而一旦生豬價格進入下跌周期,對養殖企業往往意味著巨大的經營壓力。
如何破解陽江的“豬周期”難題?國家統計局陽江調查隊農業調查科負責人指出,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豬周期”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相關部門應加強大數據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在利用補貼鼓勵養殖業轉型升級、提升經營規模的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進行市場預警,建設高度透明的市場信息披露機制,幫助養殖戶提前調整生產計劃,讓生豬存欄量保持在合理區間。
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陽江生豬產業規模化養殖進程較快,但在產業鏈方面存在“大而不強”問題,冷鏈物流并不普及,目前豬肉流通仍以活體運輸為主,“半”產業鏈特征明顯。她建議,可通過豬肉深加工工藝,延長肉制品的保藏期,優化豬肉產品的市場供應結構,實現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共贏。另外,養殖戶可靈活借助一些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關注、了解、參與我國即將在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上市的生豬期貨,通過遠期合作價格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走勢,提前對沖“豬周期”期間生豬價格大漲大跌的潛在風險。
來源:陽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