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醬油醋潛藏食品安全隱患
業內人士:脫下“配制”的合法外衣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醬醋占據兩席。4月16日,省調味品協會表示,當前調味品市場魚龍混雜,釀造醬油、釀造醋和配制醬油、配制醋共生共存,而后者在配制過程中不透明、不可控,潛藏食品安全風險,理應叫停。
目前,我國實施食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醬油、醋均有釀造和配制之分。顧名思義,釀造是純天然的發酵產品,醬油以大豆、小麥、麩皮等為原料,醋以糧食、果實、酒類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制成;配制則為勾兌產品,配制醬油由釀造醬油、酸水解植物蛋白調味液、食品添加劑等配制而成,配制醋則混合了釀造醋、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劑等。
據省調味品協會會長陳世貴介紹,配制調味品雖不違反國家相關政策,但其食品安全隱患不容忽視。以醬油為例,配制中水解植物蛋白質通過酸來制造水解過程,而大豆脂肪等在強酸作用下發生降解,會產生致癌物質三氯丙醇。此外,醬油衛生標準依據大豆、小麥為參考原料制定,而水解植物蛋白一旦避開“參考原料”,相關指標很難考量。
配制醋則“糾結”于冰醋酸。國家規定,生產時不得使用工業冰醋酸,因其從石油副產品中提取,含有苯類物質,有致癌風險。但在利益驅使下,這一禁令并沒有多少限制效果,歸根結底在于使用的是食用冰醋酸還是工業冰醋酸,現有技術無法鑒定。
令人尷尬的還有,現行標準規定,配制醬油以釀造醬油為主,釀造醬油的比例不得小于50%;配制醋以釀造食醋為主,釀造醋的比例不得小于50%。“但這兩個50%很難執行。”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熊善柏教授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很好的判定配制比例的檢測辦法,因此企業在配制時加入大于50%的水解植物蛋白質或冰醋酸及食品添加劑,根本無從得知。
據中國調味品協會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調味品每年平均增幅超過15%,行業總產值超過1400億元,總產量超過1000萬噸,是典型的小產品、大市場。“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和對健康需求的關注,配制調味品的合法外衣是時候脫掉了!”陳世貴呼吁。
鏈接:
鬧心勾兌虛假美味
配制醬油醋暗涌小餐飲和農村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武漢市多家超市,在售的調味品仍以釀造醬油醋為主,只有少數配制醬油醋躲在貨架的不起眼處。
以配制醋為例,有的將產品名稱低調地隱于配料表之末,有的則瓶身標明“純糧釀造”,但原料卻只有水和食用酒精。
在城郊一家農貿市場的調味品批發區,桶裝醬油、桶裝醋外包裝上幾乎是清一色的“釀造”,但價格懸殊。“低價的都是小飯店、食堂、小吃攤之類的買走了。”批發商直言不諱。
據省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01年之前,配制醬油和食醋在市場上占了相當大比例。隨著醬油和食醋的兩項國家標準和三項行業標準實行,沒有標明“釀造”“配制”的醬油、醋被視為不合格產品,必須下架。新政之后,不少企業選擇停止生產配制醬油和醋。
2017年,湖北省調味品協會調查發現,有小作坊將生產的配制調味品,貼上“釀造”的標簽,然后一路賣到小餐飲,而且頗受歡迎。這些小作坊一般都在城市周邊,租個破舊倉庫生產、儲存,借著凌晨到早點攤、小吃店進行交易,白天根本無法發現。
“流通渠道隱密,根本不通過超市上柜臺銷售,給執法監督管理帶來很大的不便。”湖北省調味品協會會長陳世貴坦言,“這其中的市場空間有多大,我不敢妄估,但絕對不小。”
勾兌成本僅幾分錢
春光正好,幾百只碩大的發酵罐和儲存罐整齊排列在露天曬場上。
這是湖北土老憨生態科技園一景。“醬油用發酵罐,醋用儲存罐,足足有350個呢!”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王應喜稱,這些罐缸里是微生物的世界,濕潤的環境引導著它們走上發酵的正軌,此消彼長,相互制約,終成味道醇厚的釀造醬油和醋。
以柑橘水果醋為例,原料水果經過表面清洗、去皮、橘瓣粉碎、乙醇發酵和醋酸發酵等過程后,制成原醋。和陳醋一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陳”,經過1年至10年的陳釀,再進入市場,出售給消費者。醬油的釀造工藝雖然不同,但是一瓶醬油從黃豆的挑選到擺上餐桌,至少需要經歷蒸、酵、淋、曬、榨等多個步驟、近20道工序,長達半年之久。
相比之下,配制醋、配制醬油則“化繁為簡”:只需兩個攪拌缸,“冰醋酸+水沖”“氨基酸+焦糖色添加劑+鹽”,半小時即可完成。
據介紹,1噸工業冰醋酸3600元,折合為3.6元/千克。1公斤醋酸兌上25公斤水,這便是配制醋。按照500毫升一瓶售賣,每瓶成本不足7分錢。
“配制醋賣兩三元,看上去便宜,其實是暴利。”王應喜介紹,而釀造醋每瓶的成本普遍在2元至3元左右。
“這不單是成本和利潤的價值問題,而是關乎食品安全的社會問題。”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熊善柏教授深感憂慮,配制調味品存在食品安全風險,業內早已不是秘密。“如果不是業內人士,根本分不清‘李逵’還是‘李鬼’!”
“配制”拷問標準之失
“上世紀80年代,純糧釀造的醬油、醋成本較高,生產周期長,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國家便允許用配制替代。”陳世貴稱,“配制”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盡管隨著糧食連年增收,標準幾經修訂,但“配制”仍延用至今。
而配制調味品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違法的邊界只是勾兌比例是否超標,以及勾兌醋時是否使用工業冰醋酸,但這些仍是科技難題,尚無手段檢測出,只能通過追蹤生產環節發現問題。
“如果只重視標準制定,卻不重視監管實施,無異于幫助不法廠家披上件華麗的合法外衣。”作為湖北省調味品協會會長,陳世貴不能理解,在并非沒有更好替代品的前提下,為什么還要允許配制調味品的合法存在。除了能提供一些類似的調味口感之外,并不具有營養價值,而一旦監管跟不上,無疑損害的是公眾健康。
在熊善柏看來,調味品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行業之一,也是消費傳承最久的行業,很多傳統調味品得以一代代的傳承,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工藝和原生態的產品品質。在釀造醬油、釀造食醋歷史悠久技術發達的前提下,為了快速發展、短期逐利,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拋在腦后,改用化學物質勾兌出調配品,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
“這份呼吁或許勢單力薄,但無論站在消費者的健康安全立場,還是從傳統產業的保護與發揚來看,配制醬油和配制醋都應該消失。”熊善柏說。(崔逾瑜)
來源:湖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