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泉州市食藥監局獲悉,今年一季度全市通過投訴舉報電話、網絡、信件、走訪等渠道,共接收投訴舉報信息1434件,同比增長22.7%。其中,投訴舉報1151件,占80.3%;咨詢283件,占19.7%,符合受理條件633件。值得關注的是,在市食品藥品投訴舉報中心受理的230件投訴舉報中,涉及網絡平臺購物的投訴舉報信息有106件,占比45.1%。
食品投訴舉報量占比超八成
據了解,從投訴舉報類別上看,一季度全市各地區的投訴舉報信息按產品類別統計,食品的投訴舉報量最多,共1275件,占88.9%;其次為化妝品,共64件,占4.5%;特殊食品共61件,占4.2%;藥品共24件,占1.7%;以及醫療器械共10件,占0.7%。與去年同期相比,食品投訴舉報接收量增加最多,而藥品則有所下降。
在消費者反映的問題中,普通食品的投訴舉報反映的問題集中在流通環節,占63.6%;其次是生產環節和餐飲服務環節,分別占23.5%及12.9%。據了解,這三個環節問題主要包括:存在質量問題、無證經營或生產、標簽標識不符合有關規定、衛生條件差、超許可范圍經營等。比如,流通環節中,在超市、食雜店、菜市場等處購買到保質期內變質的食品或者食品里混有異物等質量問題;在生產環節問題中,比如反映南安市某食品公司生產的“香麻油”的qs證書已于2012年12月24日過期,存在無證生產問題。
特殊食品的投訴舉報則全部集中在流通環節,包括標簽標識不符合規定、虛假宣傳。比如,反映石獅市某網絡食品店銷售無中文標簽的鈣補充劑;反映南安市某保健品網店銷售虛假宣傳的蘆薈營養粉。
職業打假人成網購打假主力
隨著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網上購物已經成為消費者日漸普遍的消費方式,而由此產生的各類網購問題也浮出了水面。今年一季度,在市食品藥品投訴舉報中心受理的舉報中,涉及網絡平臺購物的投訴舉報信息占比達45.1%。
據介紹,在已核查的75件舉報投訴中,確屬違法予以立案查處的有15件,占20%,其中3件屬一般程序處罰,12件屬簡易程序處罰。因未在核準的注冊地址從事經營活動而被標注為經營異常狀態的有9件,占12.0%,確不存在違法行為的有51件,占68.0%。
泉州市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分析,網絡購物投訴舉報件數量激增與網絡消費平臺普及、網絡購物便捷、網絡產品類型豐富、網絡監管不夠嚴格、消費者維權意識增強等密不可分。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從產品分類看,食品類98件,占網絡購物接訴量的92.5%。主要反映產品標簽標識不規范、使用非食品原料生產食品、非法添加、無證生產等問題。其次,從接訴對象分析,大部分來自職業打假人通過網絡平臺(如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等)購買到問題產品的投訴舉報。從數據統計分析,網絡購物投訴舉報存在一定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安溪縣、晉江市、豐澤區等產業經濟鏈成熟或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網絡交易產生的投訴舉報常涉及經營企業、生產企業、第三方交易平臺等多單位,點多、量大、面廣。
來源:泉州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