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是指年代比較久遠,有獨特的產品、技藝或服務,有良好聲譽和傳統文化內涵的老商號、老品牌。目前,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歷史。“中華老字號”主要為食品藥品和餐飲業,合計占比60%以上。全國幾乎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中華老字號”。
為什么我們需要強調保護“老字號”?
“老字號”,往往具有深厚的故事,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歷史中,歷經跌宕起伏,仍能傳承下來,除了精益的技術,恪守商業原則和精神品質,更為重要的是與時代相結合。因為現實告訴我們,不與時代同行,便被時代淘汰,許多“老字號”最終慢慢沉淪于歷史,成為過往,甚是可惜。
“老字號”擁有世代傳承的獨特產品、精湛技藝和服務理念,承載著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巨大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許多享譽百年的“老字號”,同時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不僅反映了一種商業現象,更是商業同傳統融合的“國家寶藏”,是一種文化景觀。
2017年,商務部等16部門聯合下發《關于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當前老字號發展還存在著傳承創新動力不足、企業機制僵化、支持和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并強調,老字號順應消費需求新變化和“互聯網+”新趨勢。
“老字號”跟上時代變化潮流是傳承發展大趨勢“老字號”
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雖然參與同一產業的人有很多,但是每一個“老字號”都會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適應消費需求的創新過程。比如,江西南昌的“中華老字號”——麻花店“品香齋”。起初,“品香齋”與其他麻花店沒有什么區別,也制作咸麻花和糖麻花,但是后面按照江南人喜吃甜食、香油的習慣,獨家制作出蛋黃麻花,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清朝時期便銷往東南亞一帶。
時代發生了變化,人們的生活習慣因之而變,但是有些需求沒有改變,甚至于需求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需求性更加強烈。人們對更好品質的生活的追求,對更高質量的產品的追求,對更深厚的文化的追求,對“老字號”而言是一種機遇。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利用新零售的趨勢,讓“老字號”重新煥發生機,無疑是一條可以實踐的道路。
2017年9月,電商平臺天貓在北京啟動“天字號計劃”,以“數據賦能、技術接入、流量傾斜、營銷支持”等多種方式,幫助“老字號”品牌上路“新零售”時代。同年12月底,首批深度運營“天字號計劃”的品牌銷量增長超80%。跨界合作、ip授權、新零售技術接入、流量支持、落地活動……經過一系列的大力度扶植,讓“老字號”業績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在今年天貓年貨節期間,這些“老字號”的銷量同比平均增長300%。
創新驅動才能使“老字號”走得更遠
保護“老字號”,不是因循守舊的保守,而是突破創新,提供適應新時代新趨勢的發展路徑。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我們要看到的是,“老字號”的文化內核也通過互聯網平臺得到了“接力”。消費者消費的不只是產品,還連帶著傳播了產品自身攜帶的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是同“老字號”的歷史、故事相聯結的,包括在歷史潮流里奮進前行的創新意識、拼搏精神、精湛技術。
文化與商業之間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關系,完全可以共進。在發展“老字號”品牌商業的時候,其中的文化可以得到發揚。而我們從這種文化傳承中獲取的不斷改進、不斷改善產品的信念,也能得到商業市場的認可。或許,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并沒有意識到商業氛圍下的“老字號”商品同文化的關系,但是并不妨礙有那樣一群人,傳承這樣一份“工匠精神”。
創新驅動,能夠讓“老字號”走得更遠。在互聯網時代,適應新零售關系,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是“老字號”實現逆生長的重要契機。我們要了解,新零售推動的新經濟是服務實體經濟的,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動能。推進“互聯網+老字號”,推動新零售趨勢,既能發展新經濟,又能提升傳統經濟,還可以保護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應當支持和肯定的。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