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市鹿城區松臺街道桂柑社區黨委書記柯建華提交了《關于對保健食品虛假宣傳、欺詐銷售類案件以詐騙罪定罪處罰的建議》。
近年來,專門針對老年人的虛假宣傳、欺詐銷售保健食品案件潛滋暗長,頻頻被曝光,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的人身、財產權益,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政府公信力,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柯建華舉了一個2017年溫州市鹿城區破獲的浙江康瑞祥生物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虛假宣傳和欺詐銷售保健食品案件為例。
在“康瑞祥”案中,名為納豆紫蘇籽油軟膠囊的產品,其成分為納豆粉、紫蘇籽油和姜黃素等幾種常見的食品原料,成本低廉。估測下來,一盒售價為8280元的產品,其成本很可能只有幾百元,利潤高達十幾倍甚至二十幾倍。
“康瑞祥”公司在整個“會銷”過程中以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的手段實施了三個欺詐行為,一是對假專家的包裝和虛假宣傳;二是對所銷售產品功效的虛假宣傳,故意夸大保健功效、渲染治病療效。三是由以上所謂“專家”,根據事先早已為受害者“量身定做”好的“話術”,一對一地針對受害者進行產品功效的進一步虛假宣傳和欺詐銷售。
在這次康瑞祥會銷案中,1天半時間共銷售26.5盒,涉案金額21.9萬余元。調查中還發現2017年1月至9月,溫州分公司利用類似手段,銷售其他健康類產品近800萬元。
然而,以“康瑞祥”案為代表的虛假宣傳和欺詐銷售保健食品案件雖然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但我國目前針對這類案件的定性和處罰大部分還僅僅局限于行政處罰,處罰金額在20萬元以下,處罰力度小,違法成本低。
因此,柯建華代表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對以上所述涉及虛假宣傳與欺詐銷售保健食品的行為與案件以詐騙罪定罪處罰;對主體以犯罪集團論處。
柯建華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保健品虛假宣傳、欺詐銷售類案件日益猖獗,原因之一無外乎違法犯罪分子的違法成本較低,懲罰力度較小。最高額度20萬元的行政處罰無法起到震懾作用,只有以詐騙罪定罪處罰,才能有效打擊此類違法案件。
來源:澎湃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