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于日前結束,不少人踏上了漫長的返程道路。日前,有媒體報道,一女子因為怕暈車,10多個小時沒有吃東西,結果暈倒不幸去世。此事發生后,在網絡引起廣泛討論。人為何會在高速上暈厥去世?如何坐車才不暈?暈車不是小事,趕緊了解一下。
事件:女子10多個小時未進食 高速路上暈厥去世
據廣西電視臺報道,2月22日10點許,汕昆高速往廣東方向,一名群眾焦急地找到正在賀州市鐘山縣同古服務區執勤的民警,說他車子的后排有乘客暈倒了。
該女子姓石,家住重慶市秀山縣,原計劃當天前往廣東肇慶務工,因擔心暈車,她已經有10多個小時沒有進食,除了高血壓之外沒有其它病史。
民警撥打了120急救電話,并用警車開道護送,與趕過來的救護車匯合。經過半個小時的緊急救治,該女子還是沒能搶救過來。
熱議:旅途靠長時間空腹防暈車 可取嗎?
女子高速暈厥去世的消息發出后,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相關話題還上了微博熱搜。對于女子去世的原因,大家意見紛紛,不一而足。
就此,記者咨詢了重慶主城多家三甲醫院,有專家表示,無論如何,為防暈車不進食都是不可取的。在臨床治療中時常會遇到,有人長時間不進食,造成血糖低,頭部供養量不足,導致意識不清晰,進而昏迷。
特別是對于一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長時間不進食更容易造成能量供給不足,從而突發疾病。
專家認為,春運期間,處處是出行高峰,長途旅行前,不妨提前查閱相關健康知識,做好出行前的準備工作。
專家:暈車是種病 不知道的快了解一下
那么,人為什么會暈車?重慶仁品耳鼻喉醫院業務院長李紅教授說,實際上,暈車、暈船、暈機統稱為“暈動癥”,就是因為暈車的人平衡感不好,“身體掌握平衡的不單單是腳,還有一個是耳朵,暈車的根源就在這里。”
李紅說,耳朵與大腦是相連的,連接處有一個叫前庭器的結構,它就是控制人體平衡的重要器官。不同人的前庭器對運動的刺激強度和時間的耐受性都有一個度。有的人坐車、坐船、坐飛機時,顛簸、移動所帶來的刺激超出了能承受的限度,于是就會暈。
但是,暈車的人開車卻不會暈,這又是為什么?李紅說,開車時,精神處于高度緊張或高度集中狀態,這種興奮對前庭器產生抑制作用,自然就不會暈車了。而以乘客身份乘車時,則不具有這種效應。
此外,后排座位的人比副駕的人容易暈。對此,李紅解釋,前面空間要相對寬敞,視野好,人的活動范圍更大,乘車時就會相對輕松一些。
成年人如何預防暈車?這些方法趕緊掌握
對于成年人來說,如何預防和減少暈車帶來的不適?李紅提醒,睡眠永遠是解決暈車最簡單、最無害的方法。即使無法在交通工具上入睡,易于暈車者也當在上車后靜靠椅背、閉目養神、減少頭部活動,遠離這些易于導致暈動癥發作的行為。
吃對的東西可以有效減少暈車率,比如生姜片、榨菜、橘子等。生姜的辛辣味能夠刺激神經,調節胃酸的分泌,阻止惡心,緩解人體暈車難受的情況。可以將生姜片含在口中,也將生姜放在鼻孔下面聞,均可起到防止暈車的效果。
上車后吃一小包榨菜。榨菜能通利九竅,調整內耳不平衡的狀態,防止暈車。此外,榨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具有安撫神經的作用。
出發前買個橘子,將新鮮橘皮表面朝外,向內對折,然后對準兩鼻孔,用兩手指擠壓,橘皮便會噴射出帶有芳香味的油霧,可吸入10余次。這種油霧能夠抑制暈車惡心的癥狀,可隨時吸聞。
需要提醒的是,乘車前盡量吃些開胃的食物,避免進食辛辣食品、高脂肪食品或油炸食品,以免引起惡心。
兒童暈車癥狀比大人更重 家長要注意防范
重醫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副教授胡越介紹,有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對運動的刺激敏感性高;小于2歲的嬰幼兒通常沒有暈動癥發作情況,2-12歲兒童暈動癥的敏感性最強。
胡越說,4歲前孩子的前庭器官功能正處在發育階段,16歲時才完全發育成熟,因此小孩的暈車癥狀比大人更重,也更普遍。這是大多數寶寶暈車的主要原因。
長途出行時,家有小孩的家庭,要注意觀察寶寶情況,防止暈車。乘車前不要讓寶寶吃的太飽、太油膩,也不能餓著肚子,給孩子吃一些可提供葡萄糖的食物。途中不要讓寶寶吃零食,因為食物在胃中膨脹,容易使寶寶血液循環緩慢,從而影響腦部供血和供氧,也是導致寶寶犯暈的原因之一。
在旅行路上,寶寶一旦做錯了事,不能沒完沒了地訓斥,否則寶寶會產生不愉快的心情,心情不好自然會引起全身各系統的一些微妙變化,如腺體分泌增加,自主神經紊亂,進而引起惡心、嘔吐、頭暈等癥狀。所以出游的時候一定要讓寶寶保持好心情,減少暈車的發生。
此外,坐車時,還可以引導寶寶注視車窗前方較遠處的風景,不要看兩旁快速移動的物體,轉移寶寶注意力;適當打開車窗,保持車內空氣清新,避免在車內吸煙,或攜帶氣味較重的食品。可以使用空調來調節車內空氣,并調節適宜的溫度。
胡越提醒,如果寶寶癥狀嚴重,病情反復,要及時到正規專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查看有無其它器質性病變。
來源:華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