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果蔬供應國。2015年,我國向印尼出口蔬菜水果75.35萬噸,貨值7.63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9.38%和0.52%,約占印尼果蔬進口總量的六成。
為保護本國果蔬產業發展,印尼從2012年起,相繼實施了《農民保護與賦權法案》,加嚴了對進口水果檢疫的審查力度,中國果蔬出口受到影響。比如:我國對印尼出口柑橘從2012年的19.8萬噸,降至2015年的5.94萬噸。2016年2月17日印尼正式實施的《關于新鮮植物源性食品進出口食品安全控制》規定,導致中國出口印尼果蔬全面受阻礙。據統計,中國出口印尼的主要水果蔬菜出口量均大幅下降,其中2016年柑橘出口2.85萬噸,貨值4960萬美元,同比分別下降65.5%和57.6%;梨出口4.51萬噸,貨值3449萬,同比分別下降49.4%和65%;大蒜出口46.8萬噸同比下降13.2%,貨值5.6億美元同比上升45.2%,大蒜出口貨值上升主要是由于2016年大蒜價格猛漲所致。
印尼新規造成中國果蔬全面下滑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檢測標準要求更加嚴苛。新規大幅增加了需檢測的植物品,由抽批檢驗變為批批檢驗,并必須在獲得注冊登記的實驗室進行全項目檢測。監控項目有556項增加到2161項,部分限量要求嚴于中國標準。比如:對30種新鮮果蔬制定了致病菌限量,而我國沒有相關要求;印尼方對柑橘類檢測項目達到27個,其中有12項中國未對此類項目設置相應限量要求,其余15項均高于我國目前對柑橘類用藥的限量要求;蘋果檢測項目增加到34項,其中6項嚴于中國;大蒜檢測項目增加到13項,其中1項嚴于中國。
二是企業出口成品大幅增加。按照該條例的規定,每一批產品必須在出口國獲得注冊登記的實驗室進行所有的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允許進入印尼市場。由于檢測項目增加,產品檢測費用大幅提高。以大蒜為例,單批貨物的檢測費用由過去的900元增加到了現在的1550元。此外原料產地和企業認證費用也大幅增加,按我國年出口印尼大蒜50萬噸計算,僅gmp(良好操作規范)和gap(良好農業規范)認證費用就將因此增加88萬元。此外,印尼還將在港口實施監控,所需的用用也有產品所有人承擔。這將進一步增加企業出口成本,延長通過周期,削弱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
中國對印尼出口果蔬在經歷2016年出口嚴重下滑后,預計2017年會有小幅回暖。主要是因為在2016年年底,印尼農業部對《進口植源性新鮮食品安全法規》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法規對之前的農產品進口門檻進行了放寬,這對中國出口企業是較大利好。其中主要變化包括種類減少和放寬進口農產品的準入條件。在此次修訂增加了一個放寬的選項:如果出口國的食品安全體系和實驗室都沒有得到印尼官方認可,企業也可提供“預先聲明”和“出口國官方或認證機構出具的食品安全證書”獲得進口許可。該條款意味著企業可以選擇的檢測機構范圍大大增加,認證難度有所下降。以大蒜為例,之前國內只有山東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獲得了大蒜檢測的印尼注冊登記。對于中國大蒜出口印尼的最大省份江蘇而言,有74.5%的出口受阻。而根據修改后的規定,江蘇的大蒜只要獲得當地檢驗檢疫機構的官方證書即可出口,大大降低了出口檢查的成本和時間。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