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環保署(ibama)于2017年2月10日在聯邦官方公報上發表了《第2號規范化指令》,對巴西市場尚未出現農藥的風險評估,以及已有農藥產品的重新評估,都做出了硬性的規定。
該規定的目的是防止國內蜜蜂種群的滅絕,以及避免一種名為蜂群衰竭失調癥(ccd)的疾病,該疾病已在美國和歐洲蔓延。該指令文件由ibama、巴西農業研究公司(embrapa)、以及諸多學術和業界代表共同出版,他們在2015年設立了一個技術工作組(gtt),討論針對授粉昆蟲(尤其是蜜蜂)的風險評估程序。
巴西每年的蜂蜜產值超過3億雷亞爾(9,800萬美元),盡管數額龐大,然而蜜蜂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卻遠不止是蜂蜜的生產。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所利用的植物,約有70%需要授粉,而蜜蜂是主要的傳粉媒介。巴西國內種植的用于食用、動物養殖、生物柴油和纖維的141種植物中,約有60%,即85種取決于動物授粉。據估計,昆蟲授粉的經濟價值(主要是蜜蜂)相當于農業產值的9.5%。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蜜蜂種群的崩潰將對該國產生嚴重的影響。
據gtt成員、embrapa遺傳資源和生物技術公司研究員carmen pires稱,這項納入巴西立法的規范化指令將對農藥產品的登記注冊進行規范,因為該指令建立了一套指導方針、要求和程序,規范了如何利用外來蜂蜜種群apis及巴西自有種群為指標,來進行農藥活性成分對授粉昆蟲影響的風險評估。該評估僅限于尚未在巴西登記或申請重新評估的農藥活性成分,以及已申請對活性成分進行授粉昆蟲風險評估的新藥登記。
在該規范化指令發布之日前向ibama提交的登記申請,將根據提交當日已歸檔的數據和研究報告進行評估,對授粉昆蟲有害的產品可能需要額外補充文件。
世界范圍內的蜜蜂種群滅絕危機并不能完全歸咎于農藥,其他另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因素,如土地開發造成的蜜蜂自然棲息地喪失,病原體和寄生蟲對蜜蜂種群的攻擊,以及氣候的變化等。
該規范化指令的頒布,是巴西為保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蜂蜜種群所盡的綿薄之力。
參與ibama技術工作組,研究針對蜜蜂的農藥風險評估程序,隨即參與發表規范性指令,carmen pires研究員以此向巴西及全世界展示了embrapa的工作成果。自2003年以來,embrapa專注于不同種類農藥產品的非目標生物(尤其是授粉昆蟲)的保護,參與了風險分析領域各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時進行了各類研究和數據采集,以更好的服務于環境風險分析領域的管理機構和培訓項目。
截至2016年,公共政策的實施共取得了兩項重要成果。
成果之一,同時也是gtt/ibama的工作成果,即出版了名為《授粉昆蟲風險評估及知識空白(ara)》的技術說明,其中介紹了授粉昆蟲風險分析的發展史,并列出了巴西ara工作中所需填補的主要知識空白。該技術說明被巴西國家科學和技術發展委員會(cnpq)采納,并將送交其他開發機構、大學及研究所進行參考。
另一項成果是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平臺(ipbes)協調進行的一次國際性研究,這次研究匯集了來自英國、巴西、瑞典、墨西哥、澳大利亞、阿根廷和日本等七國的專家,共同評估全世界(尤其是歐美)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并提出公共政策制定建議,以幫助政府采取相關措施,保護蜜蜂及其它對糧食生產有貢獻的授粉動物。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