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那么點人,而且都是養羊養牛的,為什么那么富?”這是我這次去新西蘭臨行前,家母對我的提問。
“正因為人少,所以才富啊。”這個答案敷衍家母夠用了。不過,還是沒有回答更深層次的問題:新西蘭看起來“孤懸海外”,而且很大一部分經濟是畜牧業,為什么就成了發達國家,而且是那么多移民眼里的“人間天堂”?
讀了有關新西蘭歷史的讀物,我大抵得出了一個結論:其實新西蘭的發跡非常簡單粗暴,一個北京海淀區的人口占著比整個京津冀還大的地方,通過暴力和欺騙從毛利人手中占有土地,牛羊在上面自然繁殖,加上淘金熱——簡言之,就是低成本乃至無償占有毛利人的土地,無償占有牛羊的勞動成果,再加上各種機緣,從而“躺著把錢賺了”。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經濟增長有三個要素:土地、勞動、資本。而在1850年到1880年的新西蘭,即新西蘭經濟起飛的時間段里,這三個要素都得天獨厚——包括老天的饋贈,暴力與欺騙,當然也有殖民者和早期新西蘭人的精明。
先說土地。
我們可能習慣性覺得,新西蘭是一個“小國”。但從地理上看,并非如此。新西蘭國土的緯度從33°延伸到53°,平移到國內,就是從鄭州到漠河。論面積,新西蘭國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比其母國英國還大。放在國內,超過京津冀三省市面積總和。而新西蘭全國人口只約有450萬(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差不多相當于一個海淀區。一個海淀區的人口,分散在比京津冀還大的地盤,這就是新西蘭的基本國情:人均土地資源極其豐裕。這是一切討論的基本出發點。
剛下飛機,新西蘭土地資源的豐裕就給我上了一課。出了奧克蘭機場不久,就進入市區。和一般的大都市“市區”概念不同,奧克蘭大多是一、二層的房子,鮮有高樓大廈。整個城市像是平鋪在這塊土地上一樣。
奧克蘭人傳統上希望房子周圍有四分之一英畝土地。在奧克蘭,房屋價值主要不是由建筑面積衡量,而是其所附帶的土地面積,以及土地是否平整等。所以,市區不斷向周圍無規則地擴大、延伸,讓奧克蘭顯得非常缺乏整體規劃。道路也因此七拐八拐,我好多次都被拉著走錯了路。
奧克蘭的市區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比較而言,北京市區若按習慣上的“城六區”計算,大約1400平方公里,奧克蘭僅略小于北京;然而,北京市區常住人口就有1300萬之多,更不用說暫住和流動人口,而奧克蘭市轄區全部人口只有150萬。何況,奧克蘭還是新西蘭人口最集中的所在——集中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新西蘭其他地區土地之豐裕就更可想而知了。
新西蘭的土地本屬于毛利人。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了艘船,“發現”了這個島嶼,不過還沒來得及登島就被毛利人殺死了4名水手,鎩羽而歸。到了19世紀,英國人成為移民主力。很有意思的是,當時中國的富商流行海豹皮做的衣服,這吸引了大批歐洲殖民者為了追逐海豹而到了新西蘭,賺取了新西蘭的第一桶金。
真正的土地攫取開始于1840年——與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同一年。那一年,英國政府決定正式把新西蘭殖民地化。通過《懷唐伊條約》(weitangi, 諧音“壞糖衣”),英國政府獲得了毛利酋長的土地主權。不過,這只是英國人的一面之詞。根據毛利人對這個條約的解釋,毛利人只讓渡了治理權而非主權。
不管怎么說,英國人以《懷唐伊條約》為依據,不斷通過欺詐或暴力手段占有土地,而這就侵犯了原本世居在此的毛利人。從19世紀40年代起,毛利人不斷反抗英國殖民者,被稱為“土地戰爭”。1863年,隨著英國殖民者從奧克蘭向懷卡托進軍,另一場“懷卡托戰爭”爆發。兩場戰爭的結果都以毛利人敗給全副武裝的英軍告終,后果是英國殖民者和歐洲移民占據了大片土地。
今天,懷卡托以“全世界最好的牧場”聞名。以“懷卡托”為品牌的乳制品、牛奶巧克力等聞名遐邇。然而,鮮有人知道,這是歐洲白人通過血腥的戰爭從土著人手里搶來的。
新西蘭的土地給了歐洲殖民者以極好饋贈。新西蘭氣候溫暖濕潤,牧草全年都能生長,非常適合放牧。19世紀40年代,早期殖民者從澳大利亞引入了美利奴綿羊。有了(從毛利人手里搶來或騙來的)土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牛羊靠牧草就可以足食、繁衍,數量呈幾何級速度增長起來。從1851年到1860年,短短十年間,其馬匹數量增加10倍、牛的數量增加6倍、綿羊數量更是增長十幾倍,達280萬只。這使得新西蘭早期殖民者的財富呈現了幾何級增長。
我到新西蘭后,主辦方的最豐盛的一頓招待餐就是毛利式燒烤,其中的主菜是烤羊??狙蚨际歉嵫蛉?,肉質很肥,還帶血。
不過,綿羊這種生物給新西蘭人的饋贈主要還不是肉,而是毛。新西蘭的綿羊以產毛多著稱。19世紀50年代,羊毛成為新西蘭殖民地的主要出口產品。
根據經濟學規律,激增的產出將帶來價格的大幅下跌。但新西蘭的牧產品不僅沒有出現價格下跌,反而飆升,這得益于19世紀60年代的淘金熱——吸引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帶來了對牛羊肉的需求,而且還給新西蘭經濟注入了資本。
1861年,新西蘭奧塔戈發現了金礦,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淘金者涌入。后來,在其他地方也發現了金礦。這讓新西蘭一躍成為黃金出口國,黃金出口一度超過羊毛成為最大宗出口品。黃金開采和出口給新西蘭帶來大量資本。同時,為淘金者提供食物和服務,食品價格供不應求,帶動牛羊肉價格上漲。
前面曾說過,新西蘭牧場里的羊毛出口給英國,羊肉留在本地消費。不過,本地市場的容量總是有限的。就在淘金熱帶來的需求退潮時,一項新技術救了新西蘭的牧場主們——冷凍技術。
從1882年起,新西蘭的冷凍牛羊肉、黃油和奶酪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倫敦。10年時間里,冷凍肉出口收入增長100倍,每年給新西蘭帶來上百萬英鎊的收入——這在當時是一筆巨資了。
就是從這時候起,新西蘭進入了史稱“再殖民化”時期,即與母國英國的聯系重新加強。新西蘭向英國出口冷凍肉,英國向新西蘭投資基礎設施、航運、加工業等,新西蘭經濟出現持續繁榮。時至今日,新西蘭都更像是一個英國前殖民地,而非美國影響下的國家。
從1895年起,歐洲農產品價格在經歷了一段下滑后再次上升,這再次給新西蘭帶來了價格紅利。此后,兩次世界大戰中,雖然新西蘭向英國輸送了不少炮灰、損失了一些勞動力,但因此收獲了大量訂單,“戰爭經濟”最終將新西蘭送入了發達的福利國家行列。
地大+物博+大政府,這似乎就是新西蘭經濟的起飛之路,這讓我們更好理解了新西蘭這個一些人眼里的“人間天堂”在歷史上是如何煉成的。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