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掛面、兒童牛奶、兒童肉松、兒童醬油……超市貨架上包裝精致的“兒童專用”食品越來越多,價簽也同樣刺眼,比普通食品貴上不少。“營養價值肯定高”“孩子更愛吃”……這些理由都讓帶著“兒童”字樣的食品備受家長青睞。兒童食品果真更有營養更讓人放心嗎?食品專家表示,一些企業把“兒童食品”當成了宣傳噱頭,不僅價格虛高,同時還不見得更有利于兒童的營養吸收。(10月31日《北京日報》
都說孩子的錢最好賺,這話可能放在任何國家的兒童用品市場都沒錯,尤其是在中國,大多數中國的家長都是為了孩子可以花很多的錢,即使是超出他們實際的經濟負擔能力,只要他們認為這個錢花得值,兒童食品其實就是家長們著了這樣一個心理的魔咒,所以才會毫不猶豫的對貨架上的“兒童專用”失去判斷力和“免疫力”……
事實上,兒童食品因為沒有具體的國標,所以在食品行業內部,基本上是處于一個自說自話的狀態,大多數廠家并沒有什么具體的生產標準來界定什么是兒童食品,頂多就是把成人標準的食品進一步精細化一點,加入一些適合兒童口味的添加劑,但據食品專家表示,一些企業把“兒童食品”當成了宣傳噱頭,不僅價格虛高,同時還不見得利于兒童營養吸收。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郭曉薇介紹,兒童食品中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添加,一是要考慮吸收問題,二是要看強化的量是否合理。比如強化鈣的兒童牛奶中,額外添加的鈣與牛奶天然所含的鈣不同,未必能被人體吸收。任何食品的營養成分,都是適宜最好。
專家說的好,“任何食品的營養成分,都是適宜最好。”,好飯天天吃,吃久了也膩歪,五谷雜糧不值錢,但卻是對身體最好的,所以對于兒童食品來說,最好的食品還是自己在家做給孩子吃,當然,超市里現成的加工食品在沒有明確真正的兒童標準之前,其實沒有必要一味的迷信和盲從廠家所謂的兒童標準。
兒童市場的食品標準亂象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針對兒童食品的監管和標準確立還處于“荒原”狀態,并沒有從立法或者行業監管的角度真正建立一整套兒童食品的生產和銷售標準,更沒有專門針對兒童食品的市場價格監管,所以才會出現魚目混雜的情況,讓很多消費者無所適從,只能是“什么貴買什么”,而這必將進一步加劇兒童食品市場的混亂局面,刺激一些生產廠家繼續打著兒童食品的幌子謀取暴利。
因此,在兒童食品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的現實面前,相關部門從廣告宣傳的角度確立一些具體的標準,讓廠家少用、慎用一些宣傳語,避免進一步誤導消費者,這是目前政府職能部門所能做到的。
同時,新聞媒體也好,工商部門也好,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家長理性的選擇兒童食品,不能盲目迷信廣告宣傳,盡量避免在兒童食品的認識上太“兒童”。(何禾)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