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藥物說明書里關于劑量的標注,如果按兒童體重計算服用劑量,我家寶寶每天需要吃9片藥,可說明書上成人的最大劑量每天才吃6片,這不是太矛盾嗎?我該怎么辦……”昨天,一條求助信息在南京眾多家長的微信朋友圈廣泛傳播。
原來,該家長因孩子發燒,買了一盒“頭孢地尼分散片”,回家后仔細研究藥品說明書,結果一頭霧水。其實,家里有小寶寶的家長經常會碰到這類困惑——該給孩子喂多大劑量?許多藥品說明書上標明兒童應酌減、適量、少量、減半,等等。那么1歲的寶寶和10歲的兒童如何區別酌量?小胖墩與小瘦子酌量是否不同?
兒童如何安全服藥,是家長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國家2016年發布的《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因用藥不當導致耳聾。藥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診兒童比例從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從中毒年齡來看,1-4歲兒童占比最大。另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兒童不合理用藥高達12%—32%;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12.9%,幾乎是成年人發生率的2倍。
記者調查發現,兒童用藥不規范現象非常普遍,由此引發不良反應也比較多。比如最近天氣寒冷,加上流感病毒活躍,許多孩子病倒了,一些家長憑著自己治感冒的經驗,到藥店買退燒藥給孩子服用,導致孩子出現皮疹等嚴重的過敏反應。
“家長擅自買藥給孩子服用,這樣做有很大的安全風險。”南京市第一醫院兒科錢勝華主任醫師說,特別是一些退燒藥物,用于3個月以下的寶寶非常不合適,醫生一般都不會給3個月以下寶寶用退燒藥;還有一些復合制劑藥品中含有的成分對孩子不安全,會對孩子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此外,兒童用藥最大劑量不能超過成年人。
“每次孩子生病,最讓人犯難的就是用藥劑量,需要一邊看說明書,一邊計算,憑感覺減量給孩子服用,有時問醫生也得不到明確答案。”記者多位朋友表示。南京市兒童醫院藥學部許靜文主任藥師說,臨床醫生也經常面臨同樣的困惑。兒童并不是成人的“縮小版”,生理特點不同,特別是肝臟、腎臟等器官發育不成熟,如果貿然服用成人藥品會損傷臟器,即使減量,也存在風險,尤其是體質特殊的兒童,誤服成人藥品還可能危及生命。
兒童安全用藥難,歸根結底是因為對兒科用藥研究不足。兒童用藥規格不全、劑型少,愿意生產的企業更少,許多孩子不得不使用成人藥。據了解,目前兒童患病數量占患者總數近20%,而在全國6000多家制藥企業中,專業兒童用藥制造商僅10余家。在常規藥品中,與3600多個成人處方藥相對應的是,兒童專用藥僅有60多種,不足1.7%。同時,95%以上的藥品沒有兒童用藥安全包裝,不配備專用量器。有部門對臨床上常用的113種藥品進行調查,發現目前臨床上兒科經常使用的藥品大部分是成人劑型,適宜兒童使用的劑型只有21種,僅占總數18.6%。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公布的藥品注冊批準信息中,僅6%明確標注小兒或兒童,主要為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解熱鎮痛用藥。
目前兒童藥品多集中在治療咳嗽、感冒、抗過敏領域。一家藥店的銷售人員說,孩子不舒服了,大多數家長都會帶孩子去醫院,來買藥的也是拿著醫生處方來的。藥物如果有臨床實驗數據,說明書上會明確給出“按公斤體重給藥”,比如一周歲以上的孩子每公斤體重給用幾毫克,一周歲以下的嬰兒按月齡計算劑量等,遺憾的是這類說明書比較少。如果沒有臨床實驗數據的,說明書上通常會給出“兒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兒童酌減”“小兒減半”這樣模糊的說法,而臨床醫生也都憑經驗交待家長給孩子服多少劑量。
2013年國家專門出版了《處方集(兒童版)》對兒童用藥給出相關算法。不過里面的數據多數是來自歐美國家,由于人種、體質差異,數據只能作為參考,并不完全適合我國兒童。
“不提倡家長給孩子自己買藥服用,特別是在用法、用量方面要遵守醫囑或咨詢經驗豐富的藥師。”許靜文提醒家長,醫生給患兒開藥,不僅要結合臨床癥狀和醫學檢查結果,還要看孩子具體精神狀態、有無過敏史等情況分析。現在有不少家長,一旦孩子生了病,首先上網查資料、問“度娘”,這非常不可取。兒童病情具有變化快、癥狀復雜等特點,臨床用藥必須十分小心,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生積極應對。
來源: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