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4年12月不合格食品、化妝品信息。結果顯示,有4批印度花生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b1超標,共計114噸。對此,質檢總局已依法予以銷毀處理。
此次進口商為河南濮陽縣訓達油脂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料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企業。對于黃曲霉毒素b1超標事件,新華食品致電該公司了解情況,該公司相關人員表示,公司每年會從多地大量進口花生以作油料加工,但是對于質檢總局發出的公示信息,對方表示并不清楚。在此次抽檢過程中,該公司還有190噸印度花生仁因規格不符合合同要求被予以降級使用。
一位從業人員對新華食品表示,“檢出這個(黃曲霉毒素b1)來,很正常。”據了解,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黃曲霉毒素的農作物之一,印度天氣濕熱,花生在生長過程中更易受到黃曲霉毒素的侵染。同時,黃曲霉毒素的侵染也易發生在加工、倉儲及運輸過程中,因此,在我國,大型糧油企業多選擇當地花生作為加工原料,只有少數加工企業為壓低成本使用印度花生。一般來說,印度進口的花生價格通常比國內花生便宜一半。
那么黃曲霉毒素b1到底是什么,對人體有何危害,又應該如何預防呢?
據了解,黃曲霉毒素b1是黃曲霉毒素毒性和致癌性最強的“家族成員”,其污染對象主要是花生、大米、玉米、堅果等作物,這類毒素多在濕熱地區的農產品和飼料中出現,對人及動物的肝臟組織具有破壞作用。此外,食用后,一部分可蓄積在體內,另一部分則可以轉化到乳汁和尿液中。因此,乳酪、奶粉等乳制品也可能會經由飼料而受到污染。
“黃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幾十倍,可致肝癌。在我國中南部地區,也是肝癌高發地區,黃曲霉毒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范志紅教授解釋說,環境的濕熱以及農作物的不恰當儲存都會引發霉變,從而導致黃曲霉毒素的污染擴散。據悉,早在1993年,黃曲霉毒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
目前,對于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銷毀污染物仍是各國主要的解決途徑。對于如何預防,范志紅教授表示,“一定要嚴把兩道關,企業要嚴把進貨關,同時,政府也要加強監管、抽查力度,嚴把質量關。”
范志紅教授提醒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大米、糕點、水果、堅果發現霉變,應立即丟棄不食,避免黃曲霉毒素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