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由于政策保護,中國小麥價格未來仍處于高位,再加上進口小麥與國產小麥在品種上的互補作用,因此未來進口小麥將成為常態。
由于國內小麥價格處于高位,而國際麥價較低,今年一季度,我國共進口小麥184.33萬噸,同比增167%,目前進口小麥到港完稅價2405元/噸。“進口小麥的性價比優勢是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小麥數量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據研究員介紹,2014年初,全球小麥市場處于供需寬松格局,而國內小麥價格主要受政策調控影響,這使得2014年內外小麥價差處于高位。而較低的國際小麥價格推動了國內企業提高小麥進口量。
進口將沖擊國內市場
小麥進口量的增長對國內麥市也造成影響,首先是進口小麥增加對東南沿海用糧企業采購國產小麥的需求產生沖擊;其次是進口小麥品種結構的變化也將對國產小麥相關品種產生沖擊。
小麥分析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小麥實行配額制度,2014年配額量為963.6萬噸,國營比例為90%。第一季度小麥進口量為184.33萬噸,占配額比例19.13%,占2013年小麥產量12172萬噸的比例為1.5%。
近期國際小麥市場在天氣以及黑海地區地緣政治等熱點所引發的市場憂慮提振下,國際小麥短期內擺脫供需寬松格局的制約,其價格上漲較為明顯。國際麥價的持續走高,將使其較國產小麥的性價比優勢降低,這或將抑制后期國內采購進口小麥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國農業部2014年3月份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國內主產區小麥作物狀況高于平均水平。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包括最低的收購價格以及種子和農用機械補貼等財政支持,因而2014年小麥產量前景明朗,預計2014年國內小麥產量將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在以上因素影響下,預測2014年進口小麥數量將較去年有所減少。”由于政策保護,中國的小麥價格未來仍將處于高位,再加上進口小麥與國產小麥在品種上的互補作用,因此未來國內進口小麥將成為常態。
據李紅超介紹,今年4月底我國進口小麥到港完稅價為2405元/噸,較去年同期的2466元/噸低61元/噸。
截止到2014年4月25日的一周,全球小麥價格大多上漲,主要因為美國冬小麥產區降雨可能性偏低,部分主產區天氣依然干燥,繼續威脅到小麥產量潛力。烏克蘭緊張局勢再度升級,可能影響該國小麥出口,也對小麥價格構成支撐。以當前價格計算,5月船期的二號美國軟紅冬小麥到我國港口完稅價為2490元/噸,較同等品質國產小麥價格低270元/噸;5月船期的二號美國硬紅冬小麥到港完稅價2765元/噸,較同等品質國產小麥價格低155元/噸。田悅認為,2014年,盡管進口小麥價格有所上漲,但預計進口小麥價格仍將低于國內市場的小麥價格。
麥價仍將高位波動
據李紅超分析,我國2014年產小麥將于6月份集中上市,初步預計新麥價格將維持在保護價水平,在2360元/噸附近;2014年我國小麥市場需求延續略有增加的局面,主要集中在面粉行業。從目前小麥生長情況看,豐收預期較強,將會保證市場供應。國家逐步推出農產品目標價格機制,引導農產品市場由“政策市”向“市場市”發展。
田悅認為,2014年國內小麥市場供需關系將逐步主導小麥市場價格,這或將改變影響小麥價格的因素,“麥強面弱”的局面或將有所改變。2014年小麥市場價格整體或將處于高位波動格局,波動幅度或低于2013年,區域性行情將較為明顯。總體來看,無論從供需基本面還是政策面,小麥市場價格長期上漲的主基調不變,但其價格波動空間以及頻率的不確定性加大,這將加大糧食企業把握市場行情的難度和市場經營風險。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主要戰略性糧食儲備品種,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現階段來講,小麥生產面積卻呈逐年減少趨勢,而消費量卻呈逐年增長趨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田悅表示,總體來看,國內小麥產業發展的短板主要包括我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災害能力較低;良田面積不斷下降,導致小麥生產的基礎條件相對較差;小麥生產成本日益提高,小麥種植效益不敵經濟作物;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小麥加工轉化落后;優質小麥短缺成為我國小麥產業發展的短板,制約著產業的健康發展。
對此,田悅建議,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的投入,提高小麥品質,保證小麥產業穩定發展;加快優勢小麥區域布局建設,不斷優化品種結構;繼續實施糧食生產補貼與優質專用小麥良種的補貼政策,為小麥產業發展提供政策保證;大力發展小麥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業效益。
李紅超也表示,目前我國小麥產業依然是家庭粗放式種植為主,機械化程度低,農藥化肥過度使用,這些都是限制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建議農戶從散戶家庭種植改為規模化種植,多了解當地扶持政策,從粗放式種植向集約化種植發展。”李紅超說。
來源:中華糧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