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輿論反對轉基因大豆進入中國的聲音很高,但是中國的飼料業和養殖業恐怕并不這樣看。
在轉基因大豆大舉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不少人用豬草喂豬,養殖周期達到一年;但是用大豆作為飼料原料后,養殖周期至少縮短一半。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飼料生產國和豬肉生產國,豬肉不再是憑票供應的短缺商品。而中國飼料業和豬肉產業的繁榮,讓新希望和雙匯成為世界級企業變成可能。
最早發現中國養殖業潛藏巨大商機的是美國人。
1982年美國大豆協會在中國開設辦事處,在當時,這是一個被認為不可思議的動作。
一位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對本文作者說,當時中國還是世界主要的大豆和豆餅出口國,在國際市場和美國大豆產業是競爭的關系。到中國這個競爭對手國家來設立辦事處,推廣美國的大豆和大豆產品,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自然會引起大量的質疑和爭論。但經過認真研究,美國大豆協會的農民領袖們意識到,中國人口眾多,改革開放處于最初的階段,中國的動物養殖水平很低,中國的飼料工業還剛剛起步,未來的市場前景廣闊,可以通過推廣豆粕的使用,擴大中國國內的豆粕需要,既滿足了中國經濟發展自身的需要,又為美國大豆產品拓展了國際市場的空間,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關系。后來的歷史證明了當初一部分大力支持設立辦事處的農民領袖的遠見卓識。
美國大豆協會在中國設點后,在中國飼料企業和養殖戶中間大面積推廣"豆粕玉米型動物日糧",通過養殖試驗,讓從業者親眼目睹這一飼料配方的優勢,"豆粕玉米型日糧"一直到今天仍為飼料和養殖行業普遍使用。在中國魚粉還是生豬特別是家禽飼料中主要蛋白原料的時候,美國人便在養殖企業和飼料企業中推廣"無魚粉配方",用豆粕替代魚粉,既大幅降低飼料成本,又改善了畜禽產品的品質。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