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做工業一樣做水產養殖。”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在2013中國大黃魚產業發展研討會上作主題報告,呼吁建立工業化養殖。9月29日,借著中國漁業協會大黃魚分會籌備之機,由中國漁業協會主辦,福建天馬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德市漁業協會協辦的2013中國大黃魚產業發展研討會在福建省寧德市萬達嘉華酒店召開。會議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上海海洋大學校長潘迎捷、“大黃魚之父”劉家富等33名嘉賓做大黃魚相關的系列報告,約有三百多名學術界學者、企業代表、養殖代表等嘉賓出席本次會議。
雷霽霖作為本次會議的第一位報告嘉賓,做了題為《中國:向工業化養魚目標進發》的報告。雷霽霖說,現在之所以能夠大膽提出工業化的思想,是因為有相關農業工業化發展的成功借鑒,也有在水產界多次做的相關的命題作為鋪墊,登堂入室。那么什么是工業化養魚呢?雷院士總結出工業化養魚的理念和定義,這是集工程化、工廠化、設施化、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數字化、信息化之大成于一體的一種現代化水產養殖生產模式;簡而言之,工業化養魚,就是一種高度可控、適度集約化、人工生態型、綠色環保的養魚工程系統。
據雷院士介紹,近幾年,在相關政策上,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海洋漁業方面的文件,給了水產行業予重視,也給了海洋漁業從業者予精神鼓勵。文件中指出要發展水產新格局,雷院士認為這個新格局就是現代漁業發展的新格局,而現代漁業的發展是以工業化養殖為主體的。
雷院士指出,水產養殖歷經池塘養殖、網箱養殖、流水工廠化養殖、循環水工廠化養殖到現在提出的工業化生產發展,主要分為陸基和海基兩部分,陸基主要是工業化精養,高密度封閉式循環水養殖,主要有池塘循環水、循環水工廠;海基主要進行生態型養殖,包括深水網箱、養魚工船、牧業化養殖(魚礁)。此外,雷院士還特別提到,“陸海接力”是發展現代漁業的創新之舉,如我國鮑魚、海參等養殖產業都是陸海接力的運作結果。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