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收入,卻也帶來了缺錢的煩惱。
8月19日上午,汽車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南豐村的山路上顛簸,路邊的6個大魚塘綿延近兩公里,讓這一路風景增添了水的靈氣。
在一個50畝的魚塘邊,39歲的黎族農民王振興正扛起一包魚餌倒入塘邊的投餌機里。隨著電機低沉的嗡嗡聲,魚塘邊瞬間被密密麻麻的魚群擠滿,在陽光下發出粼粼波光,頗為壯觀。不時有幾條魚兒一躍而起奪食,帶出朵朵水花。
“振興,你在這忙呢!”在魚塘岸邊斜坡的小路上,汽車停了下來。瓊中縣金融辦主任關遠大從車里鉆了出來,對王振興大聲打著招呼。
“關主任,你來啦。我正想問你呢,你看我們怎樣才能貸到款呀?”王振興迎上去,迫不及待地問起來。他是在幾個月前縣金融辦舉辦的一次金融理財培訓班上和關遠大相識的。
依靠羅非魚養殖,王振興現在的收入是之前養鴨收入的好幾倍—即便價格不理想,他每年也有六七萬元的收入。2009年,在王振興的倡導下,周邊的十幾戶農民還共同成立了一家羅非魚專業合作社。
然而,在不斷擴展自己事業的道路上,王振興卻遇到了一個瓶頸—缺乏資金。
“如果有了資金,我們就可以跳過經銷商,直接向加工廠購買魚料和售賣魚。”王振興告訴記者,通過經銷商進貨和銷售,會少賺一大筆利潤,“光是魚料,經銷商每年就要多賺我們合作社近8萬元。如果通過他們賣魚,我們每年也要少賺2萬元。”
但是,想要直接向加工廠購買魚料,每次都必須付清費用,這會讓王振興資金周轉不過來。“我們每賣掉一批魚,就要馬上投入下一輪生產,根本沒有那么多閑錢。”王振興算了一下,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構想,必須保證有40萬元左右的流動資金。
“別急,總會有辦法的。”關遠大在一旁安慰王振興。他給王振興帶來了好消息—除了林權證可以抵押貸款外,縣里還在研究如何給農民的樓房辦理房產證,幫他們憑此來貸出數額相對大些的款項。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