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轉基因農產品(000061,股吧)的進口量和消費量節節攀升,每年已達上千萬噸。不少消費者都很關心,自己每天的食物中,有哪些屬于轉基因食品。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我國早在2001年就出臺法規,確立了轉基因標識管理制度。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種種原因,明確的標識至今仍難見于轉基因食品之上。
“轉基因”標識遮遮掩掩
“盡管目前還很難證明轉基因食品究竟對人體有多大的危害,但既然消費者對這種有爭議技術食品有顧慮,我們就應當通過標簽識別管理,讓消費者有選擇的機會。”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
事實上,我國早已出臺法規對轉基因的標識進行規范。2001年5月和次年3月,《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分別生效。其中都明確規定,第一批列入標識管理目錄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大類共17種轉基因產品,必須進行標識。
10多年過去,法規的執行情況如何?筆者走訪了一些大型超市。
在速溶食品貨架上,筆者看到,某牌的4種豆漿粉并列擺放,有3種都有“非轉基因”的顯著標識,其余一種產品的包裝上卻沒有出現任何與轉基因有關的字樣。而且這款無標識的商品價格卻比其他3種低了20%。而據國家質檢總局去年2月發布的信息,該品牌豆漿曾被檢出含轉基因成分。
某知名豆制品廠家,僅在一款內酯豆腐的包裝盒上印制了明顯的“非轉基因大豆加工”的標志。其他十余種該品牌豆制品,均無任何轉基因標識。
罐裝腐乳方面,僅3種產品在商標旁醒目位置印制了大號“非轉基因”標識,另兩個品牌11種產品的包裝罐上沒有任何與轉基因有關的信息。
按規定,散裝銷售的轉基因食品,須在價簽、柜臺,或專門的標牌上進行標注。但在兩家超市售賣散裝黃豆、玉米粒、油菜的柜臺上,筆者自始至終也沒有找到任何轉基因標識信息。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