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半的等待,中儲糧的海外大豆期貨交易權審批終于塵埃落定——國資委一票否決了該申請。
目前國資委尚未公開上述消息,但中儲糧內部人士已經知曉這一結果。知情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透露,國資委否決的主要原因是“控制風險”,由于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期貨交易和套期保值成績不佳,包括國資委、證監會在內的多個管理部門都在從嚴管理企業海外期貨交易和套期保值的業務。
一直以來,擁有國家儲備背景的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被視為“中國需求”的代表,它的詢價舉動往往會帶來國際糧價的上漲,中儲糧希望獲得海外期貨交易權,使自己成為交易常客,降低自身的敏感性。
申請遭否決
自中航油和國儲銅在期權交易中出現巨大損失后,國資委等國家部委對國有企業獲得境外期貨交易的資格發放從嚴。
2011年末,中儲糧油脂公司就向國資委、發改委和商務部等部門提出對中儲糧的海外期貨交易資格的審批。
按照設想,擁有海外期貨交易權后,中儲糧將爭取芝加哥期貨市場的交易席位,成為像中糧、中紡糧油一樣的交易常客,詢價就成為常規的行為,不會引起市場的敏感和叫漲。
近日,一位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中儲糧的申請已經正式被國資委否決,而該申請在發改委和商務部并未遇到大的阻礙。
“沒想到是國資委沒有批準中儲糧的申請。”上述人士表示,因為國資委直接對中儲糧進行管理,甚至被認為是“自己人”。
記者向中儲糧油脂部門人士求證,該人士未否認,但是拒絕做出任何表態。記者致電國資委宣傳部門,得到的回應是“不清楚”。
上述接近國資委人士的“不理解”源自中儲糧近年在國際市場遭遇的頻繁炒作,這種炒作幾乎衍生成“中儲糧詢價——漲價”的模式,不僅給中儲糧帶來損失,也讓中國背負了推漲糧食價格的指責。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