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產品流通有很多中間環節。從農家到消費者之前,奶產品需經過酪農農協、乳業加工廠商;蔬菜需經過農協、市場;大米需經過農協、政府、米谷業者。為了保障農戶在產品流通中的利益,政府這只"手"始終發揮著作用。
早在1966年,日本就出臺了《蔬菜生產上市安定法》,建立蔬菜基地,適時調節蔬菜價格,并保護菜農的利益和積極性。2010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新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提出要從增加農民收入的角度出發,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目前,為了減少流通環節雁過拔毛,日本地方政府提倡農產品直銷。日本的農產品直銷形態各異,有農民把產品放在自己家里,通過網絡等現代科技手段直接銷售給客戶,目前,在日本網上購物流行,蔬菜網上銷售也成為新生事物,只是消費者一次購買量要大,少了運輸成本太貴,不劃算。有的則在農協的幫助下多家出資建立農產品直銷設施,把農產品拿到設施里直接銷售。
農產品直銷可把流通費用降到最低,市場價格可成為農民的全部收入,農民收入大幅提高。通過農產品直銷,農民可直接定價,一般情況下低于經過諸多流通環節的商店零售價格,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農民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可直接聽到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評價,對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日本小型城鎮農產品直銷搞得相對成功,大多要通過農協代理銷售,經過諸多流通環節。
日本的流通環節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菜價,但總體來說各個環節推高菜價的空間不大,因為無論農協還是批發商所占的比例都是固定的,農協因為不是盈利機構,而是代表農民利益的類似于工會的組織,不可能從中牟取暴利,批發商根據市場價格與農協談判,最終只能賺取7%至8%的手續費,到了商場也只能在進貨的價格上加40%左右,太高了賣不出去,同時也受日本反暴利法的限制。因此,日本的菜價總體來說是比較穩定的,同時有進口蔬菜補充,進口蔬菜價格相對便宜。
日本的蔬菜自給率可達60%,剩下的部分依賴進口,日本為了控制外國蔬菜沖擊本國蔬菜,進口外國蔬菜時關稅很高,檢查嚴格,而且限量,如果某種蔬菜收成不好,日本會根據情況調整蔬菜進口比例。日本的蔬菜價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政府保護農民利益限制進口外國農產品的政策所致,好處是有關法規和制度比較健全,各個流通環節都不能牟取暴利,哄抬物價,農民利益也可以得到保護,菜價相對穩定。
來源:作者: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