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市場上出現以馬肉冒充牛肉的“牛馬事件”持續發酵,隨著調查深入,不僅發現“以馬充牛”的做法可能已經存在半年之久,而且波及范圍多達16個國家,其內幕之詭異、產業鏈之復雜,讓歐洲各國政府、媒體至今沒有理出清晰的頭緒。
無論內幕如何,這一事件都讓歐洲消費者大驚失色一向被認為監管最嚴、信譽最好的歐洲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居然出現如此明顯的漏洞,還讓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如何保持信任?這次的漏洞出現在這里,下次還可能出現在哪里?
即使在遙遠的中國,這一事件也已激起不小的漣漪:摻雜使假,一向被視為中國人的專利,何以出現在一向被我們視為安全天堂的歐洲呢?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只要有足夠的利益,加上不夠嚴格的監管,造假就有了空間;只要有了足夠的空間,自會有商人逐利而來,這只和商人的逐利本性相關,卻和膚色深淺、鼻子高低無關。
以“牛馬事件”為例:正常情況下,馬肉并不比牛肉成本低,“以馬充牛”無利可圖。因此,常態下不可能出現以馬充牛的做法。亦因此,歐洲食品監管程序中,根本沒有馬肉dna的檢測項目。但一個被推測的可能成因,打破了上述“無利益、無監管”的平衡去年年底,羅馬尼亞開始落實禁止馬車上路的禁令,大批馭馬被送進屠宰場。大量不受歡迎因而價格低廉的馬肉突然集中出現,給摻假行為帶來了潛在的巨大利益,原有的“無利益、無監管”平衡被打破,代之以“有利益、無監管”的失衡,“以馬充牛”造假由此而生。馬肉源頭被確證出自羅馬尼亞,也為上述推測提供了佐證。
事件遠在歐洲,中國消費者買到歐洲馬肉的可能性不大。但這一事件卻對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具有一定啟示意義:造假的商人確實無良,但減少乃至杜絕造假,卻不能寄望于商人的良心,而是必須從嚴格監管入手。目前,包括歐洲在內的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狀況,確實大大好于中國。就直接的觀感而言,發達國家的商人,普遍比中國商人更講信譽。但“牛馬事件”提醒我們,歐洲商人對信譽的重視,未必出自良心,卻更可能出于在多次博弈中長久獲利的權衡。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