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是大連長山群島上的一個島嶼,面積不足15平方公里,距離大連陸地有100多公里,地處北緯39度。這里的海洋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海水清潔,水溫、流速、鹽度、餌料等條件非常適合海參、鮑魚、蝦夷扇貝等海洋珍品的生長,是海上的“天然糧倉”。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這個島上采訪時發現,這座小島竟然時常吸引來眾多的科學家團隊,他們中既有院士,也有教授、研究員……近年來,來獐子島的科學家、學者就達700多人次。
一個企業和三個國家級實驗室
《經濟參考報》記者進一步了解后得知,這些科學家之所以紛至沓來,是由于從獐子島走向全國的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近年來與相關院校和研究所聯合建立了三個國家級實驗室。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董事長吳厚剛至今仍清楚地記得,2008年8月14日,中科院海洋所—獐子島漁業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大連舉行。“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白春禮院士、中科院海洋所孫松所長等人共同為實驗室揭牌。”吳厚剛說。
這是中國漁業企業里的第一個國家級生態養殖實驗室。白春禮院士在揭牌當天強調,聯合實驗室在關注生態養殖的同時,要加強生態環境變化的觀測與預測預報研究工作,堅持科技與企業的結合,為海洋生態養殖業升級和環境友好條件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科研與技術支撐。
2010年7月1日,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成立的海洋食品研發中心在中國海洋大學揭牌,該中心加速了獐子島漁業的工業化進程。
2011年1月16日,中國首個碳匯漁業實驗室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揭牌,實驗室下設兩個分實驗室——獐子島蝦夷扇貝碳匯實驗室和桑溝灣貝藻碳匯實驗室,實驗室主任是中國科協副主席、973計劃首席科學家、碳匯漁業奠基人唐啟升院士。
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是一家傳統的漁業企業,它竟然擁有三個國家級實驗室,還被認定為國家級創新企業,這在中國傳統漁業中十分罕見。
科學家在獐子島不斷刷新科研成果
梁峻是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海珍品良種事業部總經理、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總監,今年升任為總裁助理。這個崇尚科學精神的年輕人在2008年12月31日完成博士論文答辯后的第二天就到獐子島集團報到了。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