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到了新年,稻子價格會上漲一點,可是,這幾天不但沒漲,反而有往下掉的樣子。我還有50萬斤稻子沒賣,現在真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賣了。”元旦剛過,記者接到溧陽種糧大戶劉銀美的電話。去年秋收以后,她就在為稻谷價格糾結,“稻子剛收割時收購價是150元一擔,現在跌到140元了,比2011年還低。聽說是因為進口糧食多了,稻谷價格拉下來了。我就搞不懂,既然糧食豐收了,為啥還要進口呢?”
省物價局價格監測中心近期開展的秋糧市場情況調查顯示,國際稻米的批量流入,確實拉低了地產米的價格。
“去年12月中旬以來,我們這里粳稻收購價是138元一擔,已經低于最低收購價了,這當然與進口大米沖擊有關。”高郵市一家稻米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就這個價格,加工企業還不敢大規模收購,因為后期大米價格走向如何,他們心里沒有底。“稻米加工是微利行業,如今融資成本已經比較高,如果稻米價格繼續走低,加工企業就虧大了。我們企業規模比較大,也已經在盈虧線上,周邊很多小企業已經出現虧損了。一方面,加工企業不敢收,另一方面,進口米涌進來,稻子價格怎么可能不跌呢?”
稻米豐收了,為啥還進口呢?省糧食局調控處副處長嚴志平分析認為,導致目前糧價低位運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全國性的糧食大豐收,糧食供應充分;二是近期很多外來人員提前返鄉,造成消費不足;三是進口稻米增加。
他介紹說,目前流入我國的稻米主要是來自越南和巴基斯坦的低端秈米,到岸價格每斤不到2元,比國產的雜交稻米價格還低,比我省主要稻米品種粳米的價格更低。“在糧食九連增的大背景下,我國稻米不存在短缺問題。之所以還有大量稻米進口,主要是進口稻米價格比較低廉,是市場性流入。糧食流通企業看到價格差,就大量進口,而我國對糧食進口沒有嚴格限制,這在客觀上沖擊了地產稻米的價格。”
來源:新華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