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明“英國”出產的優質牛排其實產自澳大利亞,高價入手的“法國”佳釀實則源于美國加州某個無名葡萄園……通過隱瞞或假報產品信息等方式,無良食品商以次充好,抬高產品價格,欺騙消費者。
為了對付黑心商販,打擊食品造假,英國、新西蘭等國的科學家運用基因鑒定、分子生物學、核磁共振等技術,像法醫協助破案一樣,鑒別食品真偽。
食品偵探
彼得·貝里·奧塔韋是英國食品科學技術研究所一名專家。為了鑒定一種售價昂貴的鱘魚肝油是否純正,他按照商品標簽上所寫產地,前往北極。他要尋獲這種鱘魚以及它們賴以為生的浮游生物,完成一系列鑒定試驗。
“這種魚肝油極其珍貴,(黑心食品商)很可能在里面摻入菜籽油,”他解釋說,“每一種高價的食品成分都存在被造假風險。”
他先對比鱘魚、浮游生物和菜籽油的脂肪酸,發現差異不大。但對比三者的固醇時,差異出現了。北極鱘魚和浮游生物的固醇構成一致,與菜籽油的固醇構成則明顯不同。
接著,他用高性能液體色譜分析這款魚肝油產品,從中檢測出不屬于鱘魚的固醇。“這款魚肝油產品中摻入大約12%到13%的菜籽油。”
事實印證奧塔韋的鑒定結果。有人發現這種鱘魚肝油產量遠高于被送入加工廠的鱘魚肝數量,說明制造商肯定在魚肝油中混入其他廉價油。
科學家們把這種食品造假行為喻為“完美犯罪”,因為這類摻假食品與正宗產品包裝相同,售價一樣,吃起來味道也沒什么差異,對人體亦無害,消費者通常不會察覺到自己上當花了冤枉錢。
與之相比,另一類食品造假行為則會帶來可怕后果。今年9月,甲醇勾兌的假酒在捷克致死至少28人,造成多人失明,成為捷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甲醇中毒事件。檢查人員隨后在首都布拉格一座庫房中查獲大約7600瓶假酒。一旦這些假酒流入市場,可能致死數千人。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食品安全專家約翰·斯平克說,隨著食品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食品造假現象在許多國家日趨嚴重,全球正規食品廠商因此蒙受的損失預計高達490億美元。
各有應對
為確保食品安全,各國政府出臺各類管控措施,科學家也運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鑒定產品真偽。
來源:轉載: superman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