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番茄灰葉斑病在陜西關中地區逐漸發生,有不斷擴大趨勢,但很多菜農認識上存在誤區,常與番茄低溫凍害混淆,導致防治方法不當,造成損失。3月19日,記者帶著這一問題采訪了陜西涇陽縣蔬菜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任苗。
先認病原
涇陽縣蔬菜技術推廣站技術員任苗說,避免防治誤區,首先要把病原認清。灰葉斑病與低溫凍害都在陰雨、低溫、光照弱的天氣狀況下發生,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癥狀極為相似,葉面布滿圓形或不規則形小斑點,并沿葉脈擴大,不同之處在于灰葉斑病病斑分布于整個葉片,顏色為淺褐色,葉背病斑稍凹陷,顏色較葉正面深,嚴重時,易穿孔。低溫凍害病斑沿葉緣向葉軸蔓延,葉面顏色開始發黃,繼而形成灰褐色病斑,葉背正常,無穿孔,嚴重時,葉緣上卷,葉背發白。
對癥防治
在談到防治措施時,技術員張婷說,防治分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農業防治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及時整枝抹芽,保證田間通風。對已發病的植株,及時清除病殘體,將收獲后的殘株拉至田外集中燒毀或深埋。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性。(2)適時排濕控溫。采用變溫管理,有效排濕。選在晴天12:00-2:00之間,溫室溫度逐漸上升的階段放風。首先使溫室溫度升高至33℃時再放風,當溫室內溫度降至25℃關閉風口升溫,如此往復3-5次就可達到排濕控溫的效果。下午溫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5-30℃,當溫室內溫度降到18℃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室溫下降,夜間溫室溫度保持在15℃左右。陰雨天應及時打開通風口通風。(3)合理密植。采用寬行密植栽培技術,南北作出雙高壟,壟高為15厘米,小行距60厘米,大行距120厘米,株距根據具體情況和品種形態特性而定。同時,施用以腐熟農家肥為主的基肥,增施磷鉀肥,防止偏施氮肥,植株過密而徒長,影響通風透光,降低抗性。
在談到藥劑防治時,任苗表示,番茄灰葉斑病在發病初期可使用3億cfu/克哈茨木霉菌300倍兌水噴霧,每隔7-10天噴施一次,發病嚴重時縮短用藥間隔,同時可結合有機硅增加附著性,效果更明顯。發病中后期可選擇40%嘧霉胺懸浮劑、4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25%嘧菌酯懸浮劑、乙霉多菌靈+葉面肥,兌水15公斤,每隔5-7天噴1次,病情嚴重時可縮短至4-5天噴1次,共噴2-3次。以上藥劑噴霧時注意葉片正、背面均要噴到。用藥間隔期根據天氣而定,陰雨天發病,盡量選擇煙霧劑或粉塵劑。煙霧劑可選45%棚棚清煙劑,每畝使用200-250克,傍晚用暗火點燃,施藥后封閉棚室過夜。(新筠)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