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多家國際農業大企業加盟的“全球豐收倡議”在美國艾奧瓦州得梅因發表的一份報告預計,2050年東亞地區糧食需求將出現26%的短缺,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糧食供應會出現明顯剩余。但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近也發布報告稱,全球食品價格9月繼續攀升,接近2008年糧食危機水平。
對此,浙江外國語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唐俊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拉美素以土地肥沃、魚米之鄉著稱,從整體上看,并不存在糧食短缺的問題。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都是產糧大國,但是像在海地、玻利維亞等國則有不同程度的糧食短缺問題,根本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經濟落后和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同樣,中國在整體上也不存在糧食短缺的問題,但是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也有糧食短缺的問題。”
唐俊指出,中國和拉美都面臨著地糧食短缺的威脅,原因首先是近年來,由于全球生態環境惡化造成自然災害增多,一方面影響糧食產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糧食的需求,直接導致糧食短缺;其次是城市化的發展使得農業用地和務農人員減少,即使是在農業中,出于經濟短視,糧食種植會受到經濟作物種植的壓縮,對于糧食生產十分不利;最后是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平等,在糧食市場中歐美國家擁有絕對定價權,中國和拉美的地位十分被動。農產品國際市場中的過分投機行為會造成中、拉等地區的糧食安全隱患。
糧食問題一直是全球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唐俊建議,首先,要加強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各國政府都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和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其次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再次,是對于農業生產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最后是加強國際合作,如巴西和危地馬拉從2005年開始實施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沒有饑餓的倡議。”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