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效義,青州市邵莊鎮的一位果農,家里種著幾畝果園。今年雨水格外多,所以他的果樹長勢非常好,但園子里的草同樣也是“長勢喜人”,對這些草,老關的態度很明確——堅決除掉。為此老關和草展開了拉鋸戰,每三四天他就得除一遍。但對這些草,女兒關春紅確是另外一個態度:沒有必要除掉,應該留著。她的理由是:草在園子里,不僅能保水,還能在高溫時有效降低低溫,草腐爛了后還是很好的有機肥等等。
為了這草的事,爺倆各說各的理。那么,這果園里的草,到底是該除掉還是該留著?為此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從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角度講,果園必須要有草。
據青島農業大學原永兵教授介紹,我們的祖先最初搞農業生產,就是把樹砍掉、把草除掉后種的莊稼,因此在農民的眼里,地里的草是越少越好,這是傳統,果園更是如此。
果園經除草、滅草后,園子干凈了好看了,但出現的后果是:土壤有機質逐年下降,果樹蟲害一年比一年難治,水果品質也不如從前;盡管果農常年施用各種肥料,也經常進行病蟲害防治。原永兵教授講,目前我省果園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太低。據他介紹,目前我省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只有1%左右,好的果園也不超過1.5%,而如果要生產高檔優質果品,土壤有機質含量應在1.5%以上,最好在2%以上。
果園里的草,有些根系比較發達,依靠這些發達的根系,可以把肥料很好地輸送到土壤深處,而草死后,這些根就會腐爛掉。根腐爛掉后,一是增加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二是增強了土壤的透氣性。草的地上部分腐爛后,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肥力。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了,微生物就多了,其分泌物也就多了,這樣就能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土壤團粒結構豐富了,土壤物理結構就會得到改善,有了好的物理結構,就有利于吸水。另外,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高了,還有利于好的線蟲的生長,這些線蟲是根結線蟲(有害)的死敵,有效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再次,果園里的草多了,還有利于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當然了,果園里生草后,果園就干凈了,塵土自然也就少了,下雨后果園里就不泥濘了,操作也就方便了。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