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秋、國慶“雙節”黃金周后的第一個工作日。絕大多數月餅票的提貨時間已經過去,而從市民的消費習慣看,月餅的消費高峰也已過去。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市工商局要求各家月餅企業廢除了月餅票上類似“過期作廢”的“霸王條款”。據市糖制食品協會統計,目前有超過3%的月餅票沒有按時提貨,而往年這一數據的比例只有1%左右。據透露,今年本市總共發放月餅票在900萬張以上。按照這一規模計算,還有逾27萬張月餅票尚未“兌換”實物。對于這些逾期未提貨月餅票的去處,各家生產企業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式,但到昨天為止,絕大多數企業依舊接受消費者憑票提貨。
杏花樓集團是本市月餅票銷售的“大戶”,今年銷售各類月餅票數百萬張。絕大多數月餅票上的提貨截止時間是9月30日,到昨天為止,仍有2%左右的月餅票沒有按時提貨。不過,福州路上杏花樓總店的月餅提取專柜依舊正常開放,各類月餅根據票面標注對應發放。工作人員表示,月餅是企業的主營業務之一,而且中秋節前集中生產的月餅都沒有過保質期,所以供應不成問題,“雖然今年逾期沒提的月餅票比往年多,但總體提取情況比較平穩,供應也不短缺”。一些時尚品牌也主動延長了提貨期限,比如哈根達斯表示,相關產品的提取時間延長至10月31日,但提貨門店縮減到一個點。
不過,也有部分企業開始擔心:如果消費者遲遲不來提貨,該怎么對待那些未印“過期作廢”的月餅票呢?記者從部分企業了解到,往年有極個別消費者因特殊原因未能及時提貨,最后由消費者和企業經過協商予以解決。但企業表示,這些解決方式只是針對個案,如果有“黃牛”等鉆空子拿著逾期月餅票來惡意提貨,或者遇上蠻不講理的消費者,企業就會面臨損失。正因為此,沒有一家企業愿意明確逾期月餅票的處理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企業都表示“不折現”和“不能按照票面原價提取其他商品”。
市糖制食品協會負責人馮富生告訴記者,協會也接到過部分企業關于逾期月餅票的咨詢,但尚無好的解決辦法:“每家企業的生產規模、經營特色都不一樣,不可能‘一刀切’,協會只能引導、建議企業盡可能延長提貨期。”他建議,按照合同約定,消費者應該盡快提取月餅,既避免自身利益造成損失,也避免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秩序;監管部門則應當關注逾期月餅票的處理問題,盡快給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記者任翀)
來源:解放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