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種在培養過程中均會不同程度的發生諸如綠霉、青霉、曲霉、根霉、毛霉以及細菌等雜菌污染,高溫季節尤為嚴重。生產過程中由于雜菌的侵害,往往會引起減產甚至絕收。因此,尋找雜菌污染的原因,對于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常情況下,二級菌種和三級菌種的污染率在5%以下,如果超出了這一范圍,就需要我們查找原因了。造成菌種污染的原因如下:
(1)滅菌不徹底:培養料滅菌不徹底會造成雜菌污染,一般3-5天即可出現污染現象。而滅菌不徹底也是由于下列幾個原因引起的:
①霉菌操作不當:一般雜菌的菌絲體與孢子經過常壓100℃、6-8小時或121℃、0.5-2小時均能殺死。目前食用菌培養料往往采用常壓滅菌法或高壓滅菌法。常壓滅菌對谷粒、糞草等材料的滅菌難度較大,不容易完全達到滅菌的效果;而高壓滅菌法效果則要好得多。采用高壓滅菌時,關鍵是把鍋內冷空氣排盡,否則,鍋內不能達到飽和的蒸汽壓,滅菌的溫度也達不到要求。采用常壓滅菌時,滅菌倉的周圍最好砌成圓形,以便灶內升溫均勻,灶頂砌成圓拱形,這樣冷凝水沿四壁下流而不會打濕菌種瓶(袋)。另外蒸汽不足、溫度不高等也是常壓滅菌不徹底的因素。
②培養料性質的影響:制種所需材料的種類、培養料中的含菌量、含水量以及酸堿度等都能影響滅菌效果。滅菌時,要根據培養料配方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滅菌時間。選用的培養料一定要新鮮無霉變。從培養料滅菌前微生物含量來看,微生物數量越高則滅菌時間越長,反之則短,所以培養料配制完畢后必須及時滅菌,裝袋后的菌種千萬不要過夜后再上鍋滅菌,以免微生物大量繁殖,導致料內的含菌量升高,并且會造成料中營養損失。水的熱傳導性能比木屑、糞草等固體要強,如果培養料內水分均勻適宜,則滅菌效果好。培養料中應避免出現"夾心料"(即培養料中含有未吸水的干料)。滅菌鍋內的蒸汽對夾心料的穿透能力較弱,容易出現滅菌死角,達不到滅菌的目的。另外,培養料的酸堿度也影響滅菌的效果,偏酸的培養料比中性和偏堿性的滅菌時間要短。
來源:趙縣農牧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