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8%,創30個月來新低。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4%,糧食價格同比漲3.0%,油脂價格同比漲5.9%。專家認為,cpi“破2”絕非意味著價格的實質回落,而主要是因為翹尾因素導致。但對于美國大旱等可能引起的國際糧價上漲、貨幣政策逐步松動后的通脹效應顯現,應給予密切關注。
近期,受美國糧食主產區旱情升級的影響,農產品期價多數創出新高,國內的糧價和期市也有所反應。更有市場分析人士預期,下半年國際糧價將會暴漲。
雖然各方人士對國際糧價上漲已經達成共識,但若認為國際糧價將會暴漲,顯然有些危言聳聽。不可否認,美國是糧食出口的大國,國際糧價的上漲與美國干旱有直接關系,但市場投機資金借機炒作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以玉米、大豆為例,據6月份美國農業部估計,預測2012—2013年度玉米產量3.8億噸,比上年度增產19.7%,而7月份預測產量為3.3億噸。7月份美國農業部將本年度大豆預測產量由增產調整為減產,但僅比上年度減產0.2%。據預測未來一兩周美國中西部有明顯降雨過程,推動近期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出現調整。不過,分析機構對于降雨緩解旱情的效果存疑,仍堅持大豆產量的悲觀看法,認為大豆產量仍有下行風險。美國農業部8月6日公布的最新農作物生長進程報告顯示,大豆的生長優良率只有29%,差和非常差的比例為39%,而去年同期上述指標為61%和13%。同樣,玉米的優良率目前只有23%,去年為60%。
目前,市場急切盼望本周五出爐的美國農業部供需報告,普遍預期將下調今年美國玉米和大豆產量預估。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