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公司如何共同破解“香港式困局”?緣于以往我們形容中國香港與中國內地所形成的一種經濟運行上的分工——“前店后廠”,香港企業家到珠三角投資,把生產線全部放在內地,香港公司負責接單、負責向國際市場推銷,與內地形成“前店后廠”的產業分工模式。
經濟全球化和供應鏈的關系,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wto后飛速發展的加工貿易,使得“前店后廠”這樣一種高效率的模式獲得空前放大。在這種格局下,中國經濟中“前店”的功能似乎被美國、歐洲和其他的發達經濟體拿走;而“后廠”就是加工車間和生產線的功能,則為中國所擁有?,F在,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并非中國獨自努力的結果,是經濟全球化使然。
由中國公司制造,但卻是外國公司的產品?!扒暗旰髲S”代表了經濟發展程度有差異、甚至巨大差異的國家和地區,依然可以共同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實現共贏。代表了人類的共同發展目標、代表了主流和積極的一面。
這個當初香港與內地的產業分工模式,為什么是一種“困局”?其實,所謂“香港困局”在于,目前像廣東這樣曾經是香港經濟腹地的地方,由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已經在逐步降低對香港投資的依賴,加上香港缺乏重型產業經驗、技術及配套服務,內地發展先進產業時,逐漸“去香港化”,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動力將由國內及外國大型跨國公司企業牽頭。現在,珠三角和廣東在經濟結構上已經開始對香港形成某種相對優勢。特別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及高科技行業已遠勝香港,香港只在部分金融及專業服務等高端服務行業上仍能暫保優勢。香港經濟的真正支柱只有金融及地產,實在過于單薄。這是其“困局”所在。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